膝关节软骨损伤需综合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非手术治疗有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手术有软骨修复和膝关节置换等,康复训练分急性期和恢复期,还需从运动和日常生活方面预防,要根据损伤程度、患者年龄等采取个体化治疗康复方案。
一、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评估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评估首先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机制、症状出现时间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膝关节的压痛部位、活动范围等。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评估手段,X线可初步观察膝关节骨骼结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软骨损伤的程度,如软骨损伤的面积、深度等,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不同年龄人群的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估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等因素,儿童膝关节软骨损伤可能与运动损伤或先天性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可能与退变相关。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
1.休息与制动
急性期应让膝关节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可使用支具或石膏进行短期制动,限制膝关节的活动。对于儿童,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制动器具,避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不同年龄阶段制动时间需根据损伤程度调整,一般轻度损伤制动1-2周左右。
休息时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物理治疗
冷敷:在损伤早期(通常是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
热敷:损伤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损伤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时间15-20分钟。
康复理疗:如超声波治疗,可促进软骨细胞的代谢,有助于软骨损伤的修复;低频电刺激等也可应用,刺激膝关节周围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存在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不过儿童使用时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合适剂量,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选择对胃肠道和心血管影响较小的药物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三、手术治疗方法
1.软骨修复手术
对于较严重的软骨损伤,可考虑软骨修复手术。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通过获取患者自身的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再移植到损伤部位,促进软骨修复。但该手术对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效果可能受其自身软骨细胞活性等因素影响。儿童由于软骨细胞增殖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考虑手术风险。
马赛克成形术,是将健康的软骨移植到损伤部位,类似马赛克拼接。手术时要根据损伤软骨的形状和大小选取合适的移植软骨块。
2.膝关节置换术
对于严重的膝关节软骨损伤且伴有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人是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见人群,但儿童一般不考虑该手术,除非是极特殊的严重先天性膝关节软骨发育异常等情况。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和力量等。
四、康复训练
1.急性期康复
损伤早期在制动的基础上,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反复进行,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儿童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规范,由家长或康复治疗师辅助指导。
踝关节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每小时进行5-10分钟。
2.恢复期康复
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例如,坐位垂腿,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增加膝关节屈曲度;站立位扶墙下蹲等,增加膝关节伸展度。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训练进度不同,儿童要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老年人要根据自身关节情况缓慢进行。
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力量训练。可采用静蹲、直腿抬高、抗阻训练等方法。静蹲时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背部靠墙,膝关节屈曲角度一般控制在30-60°,每次坚持1-3分钟,每天3-4次。老年人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劳累,可适当减少训练强度和时间。
五、预防措施
1.运动方面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如进行慢跑、关节活动操等,使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得到充分准备。不同年龄人群热身方式和时间不同,儿童热身时间可相对较短但也要充分,老年人热身要更缓慢温和。
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运动项目,避免在过硬或不平整的场地进行剧烈运动。运动时要佩戴合适的护具,如运动护膝等,儿童运动护具要符合其身体尺寸,提供合适的保护。
2.日常生活方面
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坐姿,都要注意膝关节的受力情况,避免长时间屈膝、跪姿等不良姿势。老年人要注意避免频繁上下楼梯等增加膝关节负担的活动,儿童要纠正不良的行走和坐姿习惯,防止膝关节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
总之,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损伤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