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急诊需进行一般监测与支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合适体位休息;补充血容量,选晶体液胶体液并把握输血指征;通过内镜、影像学等进行病因诊断与针对性处理,如内镜检查止血、选合适影像学检查;使用抑酸、血管收缩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不同处理要点,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一般监测与支持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消化道出血急诊患者,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心率增快可能是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的早期表现,血压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需及时识别和处理。例如,持续监测心率变化,若心率超过100次/分且伴有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出血可能仍在继续。不同年龄人群生命体征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心率、血压等与成人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时更要精细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儿童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
同时监测体温,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因失血后吸收热等出现体温异常,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
2.体位与休息
一般取平卧位,若有休克表现可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休息对于患者恢复很重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避免加重出血。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安静休息,减少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因为哭闹等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与胶体液选择
首先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等,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晶体液可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但维持时间较短。然后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时间较长。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减退,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补充血容量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因为儿童的体液分布与成人不同,过多或过快补液可能引起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输血指征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5%时,应考虑输血。但输血要严格掌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输血要更加谨慎,因为输血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儿童患者输血时要注意血型匹配,且要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的反应,如过敏、发热等情况。
三、病因诊断与针对性处理
1.内镜检查
急诊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病变,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并可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夹闭止血等。对于老年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必要时在监测生命体征下进行。儿童患者进行内镜检查难度相对较大,需在有经验的儿科内镜医师操作下进行,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镇静等处理,确保患儿安全。
2.影像学检查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可考虑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小肠镜、CT血管造影(CTA)、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检查。CTA对于发现血管畸形等病变有一定价值,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同时进行栓塞止血治疗。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例如,对于怀疑血管畸形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能更有诊断价值。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等因素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方法。
四、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对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抑酸治疗是重要的基础治疗。老年患者使用抑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合适的剂量。
2.血管收缩药物
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生长抑素常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血管收缩药物要谨慎,因为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心血管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血管收缩药物进行止血治疗,除非有特殊的严格指征。
五、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1.老年患者
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抑酸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要密切观察其意识、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2.儿童患者
儿童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与成人不同,如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较为常见。在处理上要注重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注意保护患儿的皮肤、黏膜等。在补液时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脱水程度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于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消化道出血时的处理要更加谨慎,需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病情后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