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手术麻醉需综合多因素选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及区域阻滞麻醉等;要做好麻醉前评估、禁食禁饮和心理安抚;麻醉中要监测生命体征并调整药物;麻醉后需关注术后复苏、疼痛管理和并发症观察,以保障小儿骨折手术安全顺利及患儿舒适康复。
全身麻醉
适应证:适用于大部分小儿骨折手术,尤其是骨折部位较深、手术操作复杂、患儿不配合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无法配合局部麻醉的患儿是主要的麻醉方式。
实施要点: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儿进入麻醉状态。静脉诱导常用的药物有丙泊酚等,吸入麻醉常用的药物有七氟烷等。全身麻醉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
区域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适用于下腹部、下肢等部位的骨折手术。对于年龄较大、配合较好的患儿可考虑。穿刺时需精确操作,避免损伤脊髓等重要结构。由于小儿脊柱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穿刺更需谨慎,要根据患儿年龄调整穿刺间隙等操作参数。
硬膜外阻滞:可用于下腹部、下肢及部分上腹部骨折手术。通过在硬膜外间隙放置导管,可单次或连续给药。小儿硬膜外阻滞时,药物的用量计算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且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防止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导致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如臂丛神经阻滞等,适用于上肢骨折手术。对于上肢骨折,通过阻滞相应的外周神经来达到麻醉效果。在小儿进行外周神经阻滞时,需要准确定位神经,可借助超声引导等技术提高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在小儿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神经及周围结构,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药物用量和并发症。
麻醉前准备
患儿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如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对于骨折患儿,还需了解骨折的部位、严重程度等情况。例如,对于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需要进一步评估心功能,考虑麻醉对心功能的影响;对于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需要调整麻醉时机或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
禁食禁饮:严格遵循禁食禁饮规定,一般来说,术前6小时禁固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清流质,以防止麻醉后呕吐引起误吸。这是因为小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呕吐误吸的风险较高,所以严格的禁食禁饮是保障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
心理安抚:小儿对手术和麻醉往往存在恐惧心理,需要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耐心的心理安抚。向家长解释麻醉的过程和安全性,消除家长的顾虑;通过亲切的态度、适当的沟通方式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例如可以给患儿讲述一些轻松的故事等,让患儿在麻醉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麻醉中的监测与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
心率: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变化,小儿心率相对较快,正常小儿心率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如新生儿心率为120-140次/分钟,婴幼儿为110-130次/分钟等。麻醉过程中心率异常可能提示缺氧、麻醉过深或过浅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血压:监测血压也是重要环节,小儿血压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通过监测血压可以了解患儿的循环功能状态。血压过低可能与血容量不足、麻醉过深等有关,血压过高可能与疼痛、麻醉浅等因素相关。
呼吸: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幅度。小儿呼吸方式在不同年龄有所差异,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婴幼儿呼吸频率相对较快。麻醉过程中要确保患儿呼吸通畅,防止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
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保证患儿有足够的氧供。小儿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正常范围,一般不低于95%,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呼吸参数、改善通气等。
麻醉药物的调整:根据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等因素精确调整药物剂量。例如,随着患儿的代谢,需要逐渐调整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
麻醉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术后复苏:患儿麻醉苏醒期需要在麻醉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确保患儿呼吸恢复正常,意识完全清醒,循环稳定后再送回病房。在复苏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
疼痛管理:小儿骨折术后会有疼痛,需要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可以采用非药物方法,如安抚、转移患儿注意力等;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儿,可根据情况使用镇痛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小儿的镇痛方式或药物。
并发症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麻醉药物过敏等。对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或硬膜外阻滞的患儿,还需观察有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迹象,如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是否正常等。如果发现并发症,要及时进行处理。
总之,小儿骨折手术的麻醉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严密监测麻醉过程,加强麻醉后护理,以确保小儿骨折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舒适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