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脑栓塞在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方面存在区别。发病机制上,脑血栓因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狭窄形成血栓致脑缺血坏死,脑栓塞是栓子入脑动脉致血管闭塞或狭窄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病因方面,脑血栓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脑栓塞心源性是常见原因且有非心源性病因;临床表现上,脑血栓多安静或睡眠中起病、缓慢进展,脑栓塞发病急骤、症状达峰快且常伴原发疾病表现;影像学检查中,脑血栓CT发病2448小时后见低密度灶,MRI更早发现,脑栓塞CT可现低密度灶,MRI对出血性梗死更敏感;治疗原则上,脑血栓早期有溶栓等治疗及后期康复,脑栓塞有相似治疗但抗凝需谨慎且要治原发疾病。
一、发病机制方面的区别
脑血栓: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内膜病变、管腔狭窄,进而在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局部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代谢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病变,从而引发脑血栓。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如心源性栓子、非心源性栓子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心源性栓子常见于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等疾病,这些患者心房或心室内容易形成血栓,当心脏收缩时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非心源性栓子可能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脑栓塞,但有心房颤动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且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可能诱发栓子脱落导致发病。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脑血栓的病因:
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动脉炎(如钩端螺旋体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动脉炎等)、先天性血管病(如先天性脑动脉狭窄等)也可导致血管壁病变,从而引发脑血栓。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是血压的急剧波动,当血压过低时,可导致脑灌注不足,血液处于低流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脑栓塞的病因:
心源性病因: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约占脑栓塞的60%75%。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瓣膜病变处易形成血栓;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内膜表面容易形成附壁血栓;此外,心脏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也可能产生栓子导致脑栓塞。
非心源性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常见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肪栓子多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等情况,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栓子;空气栓子可见于胸部手术、人工气胸、潜水员病(减压病)等;癌栓多见于肺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形成栓子;寄生虫卵栓子可见于某些寄生虫病等。
三、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别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慢,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典型症状;如果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脑栓塞:发病急骤,多数患者在活动中起病,无前驱症状,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脑栓塞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往往较严重,因为栓子堵塞血管后,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范围可能较大。例如,大面积脑栓塞可迅速出现昏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同时,由于脑栓塞常合并原发疾病的表现,如心房颤动患者可有心悸等表现,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可有心脏杂音等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的区别
脑血栓:头部CT检查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检查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灶,早期呈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可更早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
脑栓塞:头部CT检查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与脑血栓的CT表现类似,但脑栓塞有时可合并出血性梗死,此时CT上可见低密度灶内有高密度影;头部MRI检查同样可发现梗死灶,且对于出血性梗死的显示比CT更敏感。
五、治疗原则方面的区别
脑血栓:早期主要是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等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同时要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后期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栓塞:治疗原则与脑血栓有相似之处,也包括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但由于脑栓塞常合并心源性栓子等情况,在抗凝治疗方面需要谨慎评估,部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但要注意出血风险;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心房颤动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