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损伤是骨的结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破坏的情况,常见类型有骨折和骨挫伤等,病因包括创伤和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的疼痛、肿胀等及全身的休克、发热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上骨折需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骨挫伤需休息、物理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骨损伤方面有差异。
一、常见类型及特点
骨折:是骨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多种不同情况。例如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则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这种情况容易发生感染。按照骨折的形态又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等。不同类型的骨折在影像学表现上有各自的特征,如X线或CT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等。
骨挫伤:多发生在松质骨部位,如膝关节的股骨髁、胫骨平台等。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骨小梁微骨折及骨髓水肿等改变。患者通常会有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但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来明确诊断。
二、常见病因
创伤因素
交通事故: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的骨骼容易受到强大的冲击力而发生损伤,例如在车祸中,人体的四肢、脊柱等部位都可能遭受创伤导致骨损伤。
跌倒坠落: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跌倒后更容易发生髋部骨折等骨损伤情况;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不慎坠落,也可能导致四肢长骨骨折等。
暴力撞击:如运动中被球类撞击、打架斗殴时被棍棒击打等,都可能使局部骨骼发生损伤。
疾病因素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骨质疏松会使骨的强度降低,即使受到轻微的外力,如日常的弯腰、咳嗽等,也可能发生骨折,常见的有椎体压缩骨折、髋部骨折等。
骨肿瘤:骨肿瘤细胞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导致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块、病理性骨折等表现。例如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随着肿瘤的生长,骨皮质会变薄,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疼痛:骨损伤部位通常会有明显的疼痛,骨折患者在受伤当时疼痛较为剧烈,且活动或按压损伤部位时疼痛加剧;骨挫伤患者也会有局部的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
肿胀:由于骨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损伤部位会出现肿胀。骨折处肿胀可能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皮下瘀斑。
畸形:骨折端移位时可出现肢体短缩、成角或旋转等畸形表现,例如Colles骨折时可出现“餐叉样”畸形。
异常活动: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骨折的特有体征之一,如四肢长骨骨折后,骨折部位可出现异常的活动。
全身表现
休克:严重的骨损伤,如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等,由于大量出血、疼痛等原因,可能导致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发热:骨折后如果局部有出血,血肿吸收时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如果发生感染,可出现高热,同时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骨损伤部位的情况,包括观察有无畸形、肿胀、压痛等,还会进行相关的肢体活动度等检查,初步判断骨损伤的可能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骨损伤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大多数明显的骨折等骨损伤情况,能够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碎片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MRI检查:对于骨挫伤、软组织损伤等情况,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早期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等改变,如膝关节骨挫伤时,MRI可清晰显示骨髓内的异常信号。
五、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
复位: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是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等。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简单骨折,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使骨折端复位;对于复杂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固定:复位后需要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如石膏绷带固定、支具固定等)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
康复治疗:骨折固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度练习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后期逐渐增加负重等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骨挫伤的治疗
休息:受伤后需要让损伤部位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物理治疗:早期可进行冷敷,减少肿胀和疼痛;后期可进行热敷、理疗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水肿吸收和组织修复。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损伤的发生、表现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损伤后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等情况;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更应注意预防骨损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骨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生活和运动中需要更加注意防护;有骨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骨损伤的风险更高,在治疗骨损伤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