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需先进行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病史采集、症状体征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然后进行支持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有抑制胰液分泌及胰酶活性药物;重症急性胰腺炎需抗感染、营养支持,必要时手术;出院后要随访及康复指导,包括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初步评估与监测
1.病情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酗酒史、暴饮暴食史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女性患者可能需要特别询问是否处于妊娠期等特殊情况,妊娠期急性胰腺炎需要格外谨慎处理,因为涉及到胎儿的安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发展和治疗决策。
症状与体征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进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同时,检查腹部体征,判断是否有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但要注意,血清淀粉酶的水平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比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钙、肝肾功能等指标。血糖升高可能与胰腺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等有关;血钙降低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与脂肪酶分解脂肪,释放出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有关。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是否有胆道结石等情况,但对于胰腺实质的观察可能受肠道气体干扰。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胰腺是否有水肿、坏死等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根据CT分级等标准来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如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等评分系统。
二、支持治疗
1.禁食与胃肠减压
患者需要禁食,目的是减少胰液的分泌,从而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对于成年患者,一般需要禁食1-3天,待腹痛等症状缓解后可逐渐恢复饮食。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胰液的分泌。
对于儿童患者,禁食时间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儿童的营养状况等综合考虑。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足够的热量、电解质等,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
2.液体复苏
迅速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尿量等情况补充足够的液体量。一般来说,需要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液体复苏量较大,可能需要补充胶体溶液等。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来调整补液量和速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液体复苏时要更加谨慎,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1.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的分泌。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
2.抑制胰酶活性药物
如乌司他丁等,乌司他丁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等多种胰酶的活性,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等。
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特殊处理
1.抗感染治疗
如果考虑有胰腺感染等情况,需要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一般来说,需要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等。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的可能来源等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且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等问题。
2.营养支持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要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可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途径。肠内营养如果能耐受,应尽早开始,因为肠内营养可以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等并发症。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不足的患者,需要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营养。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等。
3.手术治疗
对于有胰腺坏死感染、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胆道引流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全身状况等因素。例如,对于胰腺坏死感染的患者,一般在发病后2-4周左右进行手术,但如果出现病情恶化等情况可能需要提前手术。
五、随访与康复
1.出院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出院后1-2周复查血常规、淀粉酶、脂肪酶等相关指标,以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腹痛是否缓解等。对于有胆道疾病等基础病因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处理基础疾病,如对于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能需要在胰腺炎治愈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等。
2.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规律饮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控制血压等。同时,告知患者如果再次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身体状况,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康复,并且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