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医学评估与干预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建立良好睡前习惯;医学评估与干预需明确病因,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光线疗法;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营造适宜环境、及时就医,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心理状况,孕妇要注意睡眠姿势、避免滥用药物。
一、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周期趋于稳定。例如,成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规律作息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时段,提高睡眠质量。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睡眠时长要求,婴儿需要12-17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严格遵循规律作息有助于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睡眠模式建立。
避免白天过长时间的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和睡眠障碍患者,白天午睡超过30分钟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
2.改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可以使用耳塞来阻挡噪音,拉上遮光窗帘或使用眼罩来营造黑暗环境,将室温调节在18-25℃左右,这是人体比较适宜睡眠的温度范围。对于有光线敏感的人群,如部分女性,营造黑暗环境尤为重要,良好的睡眠环境能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促进入睡。
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床垫过软或过硬都可能影响睡眠,枕头的高度也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来说,枕头高度以一拳左右为宜,这样能保证颈部的正常生理曲度,提高睡眠舒适度。
3.建立良好的睡前习惯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如剧烈运动、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1小时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进行深呼吸放松练习等。泡热水澡可以使身体放松,体温先升高后降低,这种体温变化有助于诱导睡眠;深呼吸放松练习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节奏,使身体和精神进入放松状态,例如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10-15分钟。对于青少年,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电子设备使用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睡眠质量,以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二、医学评估与干预
1.明确病因
首先需要就医进行全面评估,排查可能导致长期失眠的病因。常见病因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心脏病、糖尿病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平喘药等可能会引起失眠副作用;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等。例如,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抑郁情绪会导致长期失眠,同时失眠又会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
2.非药物干预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这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等部分。睡眠限制是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时间相匹配,然后逐渐增加卧床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例如,先将卧床时间限制在实际睡眠时间的85%左右,然后每周逐渐增加15-30分钟。刺激控制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牢固联系,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不在床上进行睡觉以外的活动,如看电视、看书等。认知治疗则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和信念,如过度担心失眠的后果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CBT-I都有应用价值,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进行一些适合儿童的CBT-I相关干预,帮助儿童改善睡眠。
光线疗法
对于因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失眠,光线疗法可能有帮助。例如,在早晨接触明亮的光线,能帮助调整生物钟。研究表明,早晨暴露在明亮光线下(强度约2500-10000勒克斯)10-30分钟,可以促进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和生物钟的调整。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生物钟调节能力下降,光线疗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来改善睡眠,但需要注意光线强度和照射时间的适宜性。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长期失眠需要特别关注,因为睡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认知功能等至关重要。除了上述调整生活方式等一般措施外,家长要特别注意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如儿童房的布置应温馨、安静、光线适宜。同时,要避免儿童在睡前过度兴奋,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如果儿童长期失眠,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理因素(如幼儿园或学校的压力等)或其他躯体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药物治疗,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
2.老年人
老年人长期失眠较为常见,一方面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进行睡眠干预时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人使用的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在调整睡眠时需要与医生沟通,权衡药物对睡眠和疾病治疗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关注,孤独、抑郁等情绪可能导致失眠,家属应多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孕妇
孕妇长期失眠需要谨慎处理。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睡眠姿势,尽量采取左侧卧位,以保证胎盘的血液供应。睡前可以通过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长期失眠可能会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的发育,所以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干预,如非药物的放松训练等,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