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康复训练分期及注意事项如下:早期(术后1-2周)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踝泵运动;中期(术后2-6周)有膝关节屈伸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术后6周以上)包含步态训练和关节活动度强化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注重疼痛管理,定期评估并调整训练方案。
一、康复训练的分期及各期主要内容
(一)早期康复(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何。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可平卧于床上,将膝关节伸直,用力绷紧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同样,进行腘绳肌收缩时,尽量屈曲膝关节,绷紧腘绳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通过等长收缩训练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踝泵运动
适用人群:全体患者。
:患者平卧或坐姿,缓慢用力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然后缓慢下压,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保持5-10秒,如此反复。每分钟可进行10-15次,每天练习3-4组,每组10-15次。踝泵运动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踝关节僵硬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中期康复(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良好,骨折端有一定稳定性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难度。
:可在医护人员或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当患者有一定的主动活动能力后,可进行主动屈伸训练。例如,患者可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作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或者仰卧位,双手抱住小腿近端,缓慢用力屈曲膝关节。每次训练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2-3次,逐渐使膝关节屈曲角度达到90°左右,伸直达到0°(即完全伸直)。
2.直腿抬高训练
适用人群:多数患者均可进行,但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
: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慢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训练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训练可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关节的活动提供稳定的支持。
(三)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1.步态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较好,膝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恢复的患者。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恢复步态训练的时间可能略有差异,一般在骨折6周后根据恢复情况开始逐步进行。
:首先进行平衡训练,可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从双脚平行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平衡。然后进行步态训练,指导患者缓慢行走,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伐均匀,先在平坦地面上行走,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等不同地形。训练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步态情况,及时纠正异常步态。
2.关节活动度强化训练
适用人群:膝关节活动范围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
:可采用主动运动结合助力运动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例如,患者可坐在椅子上,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也可借助滑轮装置进行辅助的屈伸训练,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尽量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20°以上,伸直接近0°。同时,还可进行一些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基本动作练习,进一步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1.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更加注重轻柔、循序渐进,因为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的训练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时要密切关注其耐受情况,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有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的指导。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特殊训练差异,但在实际训练中要关注不同性别的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康复后膝关节的外观等问题,需给予更多的心理疏导,以促进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3.生活方式因素: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频繁膝关节活动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量,使其能够尽快恢复到工作所需的功能状态;而对于sedentarylifestyle(久坐lifestyle)的患者,要从基础的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帮助其恢复膝关节功能,以适应正常的日常活动。
4.病史因素: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因为运动可能影响血糖水平,要避免在血糖过低时进行训练,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有心肺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训练时要密切观察其心肺功能变化,如出现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训练。
(二)疼痛管理
1.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膝关节的疼痛情况。如果训练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加重,要立即停止训练。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过度的疼痛可能提示训练强度过大或存在其他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训练方式、降低训练强度等方式来缓解疼痛,如将主动运动改为助力运动等。
(三)定期评估
1.要定期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膝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力量、行走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训练始终是针对患者当前的康复状态进行的,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例如,如果发现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恢复不理想,可增加相应的屈曲训练内容和强度;如果肌肉力量较弱,则加强力量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