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严重失眠可通过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应对。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适度运动)和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的认知调整、刺激控制、睡眠限制);药物治疗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有耐受性等问题,老年慎用)和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需注意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有不同考虑,需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并长期管理,结合非药物与适当药物治疗,定期评估调整,保持良好习惯和处理心理状态。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也应在固定时间起床,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但具体时长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对于长期严重失眠者,规律作息是重建正常睡眠模式的基础。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同时,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让床成为单纯睡眠的场所。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可能会使大脑兴奋,影响入睡。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运动时间与睡眠的间隔。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错误认知和信念,例如过度担心失眠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通过心理治疗师的引导,患者逐渐认识到睡眠有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现象,不过度关注睡眠量,而是关注睡眠质量和白天的功能状态。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烈联系,只有感到困倦时才上床睡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单调、放松的活动,如阅读简单的书籍,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身体适应床是用于睡眠的信号,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限制卧床时间,初始时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时间缩短卧床时间,然后逐渐增加,以提高睡眠的连续性和效率。例如,若患者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为4小时,那么初始卧床时间可限制为4小时,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逐渐增加卧床时间。
二、药物治疗
1.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
作用机制: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等问题,例如长期使用地西泮等药物,患者可能会发现需要逐渐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睡眠效果,且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反弹等。
适用人群:适用于短期缓解严重失眠,但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跌倒风险增加等,所以使用时应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
2.非苯二氮类药物:
右佐匹克隆:属于非苯二氮类催眠药,起效较快,半衰期较短,对睡眠结构影响较小,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同样需要注意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苦、口干、头痛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也需要调整剂量或谨慎使用。
佐匹克隆: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也是增强GABA的抑制效应。使用时也需关注不良反应,如口苦、口干、肌无力等,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严重呼吸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应禁用。
三、特殊人群的考虑
1.老年人群:
老年长期严重失眠患者更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上述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导致的头晕、跌倒等风险,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行为治疗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应选择非苯二氮类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同时,老年患者的睡眠需求可能与年轻人不同,但其基本的睡眠卫生原则仍然适用,如规律作息等。
2.儿童青少年人群:
儿童青少年长期严重失眠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因为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非药物治疗方面,睡眠卫生教育同样重要,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固定的bedtime和wake-uptime,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等。心理行为治疗也可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进行调整,例如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简单的认知行为干预,但需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长期严重失眠的治疗需格外谨慎,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睡眠。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避免使用大多数镇静催眠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权衡药物对母婴的利弊。
四、综合治疗与长期管理
1.综合治疗方案制定:对于长期严重失眠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通常是将非药物治疗与适当的药物治疗相结合。例如,先通过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行为治疗来改善睡眠基础,若效果不佳再考虑合理使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长期管理:长期严重失眠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定期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继续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同时,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焦虑等情绪问题,因为心理因素与失眠往往相互影响。如果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出现失眠复发等情况,应及时重新评估并调整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