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偏头痛的原因包括遗传、神经递质紊乱、血管因素及饮食、精神、环境等其他因素;应对措施有非药物干预(避免诱发因素、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坦类药物,预防性用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用药等情况。
一、总是偏头痛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患偏头痛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3-6倍,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例如,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代谢、血管调节等,从而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遗传因素对偏头痛的发生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神经递质紊乱
1.5-羟色胺(5-HT):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当5-HT代谢异常时,可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例如,5-HT受体功能异常可能引起血管过度收缩或舒张,进而引发偏头痛发作。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时,5-HT水平波动,更容易出现偏头痛发作,这与女性激素对5-HT系统的影响有关。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参与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当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失调时,会影响脑血管的张力,可能诱发偏头痛。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可能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异常,从而增加偏头痛的发生几率。
(三)血管因素
颅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偏头痛发作前,颅内血管可能先发生收缩,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随后颅外血管扩张,尤其是颞动脉等扩张,引起头痛。例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使得血管更容易出现异常的收缩和扩张,进而引发偏头痛。
(四)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氨酸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香肠等)、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还有腌制食品、含咖啡因的饮品(咖啡、茶等)。此外,空腹、饥饿也可能诱发偏头痛,因为血糖降低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等的平衡,从而引发头痛。
2.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例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大脑神经一直处于兴奋或紧张状态,容易诱发偏头痛。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激素变化和可能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引发偏头痛。
3.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候变化(如气温骤变、气压变化等)均可诱发偏头痛。例如,强烈的光线刺激可通过视神经影响大脑神经调节,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噪音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神经活动,导致偏头痛发作。
二、总是偏头痛的应对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避免诱发因素
饮食方面:记录饮食日记,找出可能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并避免食用。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空腹或过饱。例如,明确对奶酪过敏的患者应严格避免食用各种奶酪制品;对咖啡因敏感的人群应减少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
环境方面:创造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强光刺激,可使用窗帘等遮挡强光;选择安静的场所休息,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气温骤变等对头部的不良影响。
精神方面: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可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情绪,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对于女性生理期前后的偏头痛,可通过适当运动、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
2.物理治疗
按摩:按摩头部特定穴位可能有助于缓解偏头痛。例如,按摩太阳穴,用手指轻轻按揉双侧太阳穴,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起到一定的舒缓头部血管、减轻疼痛的作用;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拿捏风池穴周围肌肉,每次按摩5-10分钟,也有助于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偏头痛。
冷敷或热敷: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冷敷或热敷。头痛发作时,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在额头或疼痛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血管扩张引起的疼痛;如果是因受凉等原因引起的偏头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头部,每次热敷15-20分钟,热敷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二)药物治疗
1.急性发作期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例如,布洛芬对于轻至中度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一般在头痛发作时服用,但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曲坦类药物是5-HT1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地收缩脑血管,缓解偏头痛发作。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预防性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心率减慢、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监测心率和血压。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抗癫痫药可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起到预防偏头痛的作用。但丙戊酸可能会引起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偏头痛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等方式尝试缓解头痛。如果必须使用药物,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等要求。孕妇偏头痛患者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老年人偏头痛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