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处理包括初步评估与稳定生命体征,需快速评估生命体征、气道呼吸循环并支持;定位诊断要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治疗有药物、内镜、介入、手术等方式;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精准用药及心理支持,老年患者要避免加重基础疾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初步评估与稳定生命体征
1.一般情况评估
首先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特别关注其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婴幼儿正常心率较快,若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心率增快可能更明显;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下消化道出血更易导致循环不稳定。通过测量血压,判断是否存在休克征象,如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等。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考虑是否存在失血过多导致的脑灌注不足等情况。
2.气道、呼吸、循环支持
确保气道通畅,对于有呕吐等情况的患者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于呼吸急促或困难的患者,需评估是否需要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如果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可先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必要时输入胶体液,如白蛋白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静脉通路建立的合理性和液体输入的速度,避免过快输入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二、定位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了特殊食物,如辛辣刺激食物、可能导致肠道损伤的食物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肠道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病史。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是否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的家族史或自身病史。
询问出血的特点,如出血的颜色(鲜红色、暗红色等)、出血量的估计、是否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例如,若为鲜红色血便,多提示出血部位较靠近肛门或下消化道出血速度较快;暗红色血便可能提示出血部位相对较高,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触摸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包块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进行检查,避免引起患儿过度哭闹导致病情变化。检查肛门及直肠,看是否有肛裂、痔疮等局部病变导致的出血。例如,肛裂患者肛门检查时可见肛管皮肤有裂口,痔疮患者可触及肛门周围的曲张静脉团等。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评估失血程度,血红蛋白下降越明显提示失血越多。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相关的出血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随年龄而异,如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内镜检查:结肠镜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出血病灶,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病灶、结肠癌的肿瘤病灶等。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结肠镜,操作时要更加轻柔谨慎。胶囊内镜对于小肠出血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对于肠梗阻、消化道畸形等患者可能不适用。
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用于发现活动性出血的血管部位。CTA对于肠道血管畸形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DSA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影像学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谨慎考虑,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治疗
1.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根据出血原因可选用不同的止血药物。例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导致的出血,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炎止血,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肠道血管畸形等情况,一般药物止血效果有限。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虽然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肠道病变引起,但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尤其对于同时存在上消化道病变可能影响肠道的情况有一定作用。
2.内镜下治疗
对于内镜下发现的出血病灶,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可进行息肉电切术;对于溃疡出血病灶,可进行局部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等。在儿童患者中进行内镜下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内镜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介入治疗
对于DSA发现的活动性出血血管,可进行介入栓塞治疗。通过栓塞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介入治疗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内镜治疗的下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某些血管畸形等病变导致的出血。在儿童患者中实施介入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血管特点和耐受能力。
4.手术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因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肠道肿瘤、严重的肠道畸形等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在合适的时机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以止血。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营养支持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先天性肠道畸形较为常见。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例如,儿童在失血后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并及时纠正。同时,儿童的用药剂量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进行计算,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安抚和心理支持,减轻其恐惧心理。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处理下消化道出血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例如,在使用止血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等相对温和的方式,若需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同时,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