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有不同人群差异及特殊病史人群表现不同,体征有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检查有常规和病原学检查,血液检查有血常规和炎症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和MRI有不同时期及病变显示特点;病史要采集近期感染和颅脑操作史,流行病学要考虑地域、季节和人群聚集因素。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症状表现
1.不同人群差异
儿童:婴幼儿颅内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前囟饱满等。这是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前囟可作为缓冲表现出饱满,而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常见反应,拒食、呕吐与颅内感染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及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
成人:成人常见症状有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头痛多为全头部或特定部位的胀痛、跳痛等,发热是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重要表现,与炎症刺激脑膜有关。
2.特殊病史人群:有颅脑外伤史、神经外科手术史等人群出现颅内感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格外警惕,因为这些人群的颅脑结构或防御屏障可能已受损,感染容易发生且症状可能被原发病掩盖。
(二)体征表现
1.脑膜刺激征
克氏征: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大腿与小腿可成角大于135°,若伸膝受限,小于135°并伴有疼痛及阻力为阳性,提示脑膜受刺激。
布氏征: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联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均为阳性,提示脑膜刺激存在。
2.颅内压增高体征:如婴幼儿前囟膨隆、张力增高,成人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等。前囟膨隆是因为颅内压升高传递至囟门,视乳头水肿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鞘内压力增高,阻碍静脉回流所致。
二、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0-5)×10/L,颅内感染时白细胞数明显升高,细菌感染时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白细胞可高达(1000-10000)×10/L以上,且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蛋白含量: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为0.15-0.45g/L,颅内感染时蛋白含量升高,细菌感染时蛋白升高更明显,可高达1-5g/L,病毒感染时蛋白含量一般在0.5-2g/L左右。
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糖含量为2.5-4.4mmol/L,约为血糖的1/2-2/3,颅内感染时糖含量降低,细菌性脑膜炎时糖含量可明显降低,甚至低于1.1mmol/L,病毒感染时糖含量多正常或轻度降低。
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颅内感染时氯化物含量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降低较明显,可降至102mmol/L以下。
2.病原学检查
涂片染色:革兰氏染色可发现细菌,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杆菌等,通过显微镜观察涂片可初步确定病原体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细菌培养:将脑脊液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如培养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助于针对性选用抗生素治疗,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2-7天。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例如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70%。
2.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颅内感染时CRP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治疗有效时CRP可逐渐下降。一般细菌性感染时CRP升高更为显著,可>100mg/L,病毒感染时CRP多轻度升高或正常。
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且感染越严重PCT水平越高,病毒感染时PCT正常或轻度升高,可用于鉴别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性颅内炎症。
三、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检查
1.急性期表现:颅内感染急性期可能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影、脑室系统改变(如脑室扩大、脑室壁强化等)、脑膜强化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可能出现脑膜强化,表现为脑膜呈线条状、结节状强化影;脑脓肿形成时可见脑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周围有环状强化影。
2.慢性期表现:慢性颅内感染可能出现脑萎缩、脑积水等表现。脑萎缩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脑积水表现为脑室系统普遍性扩大等。
(二)头颅MRI检查
1.早期诊断价值:MRI对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较CT更敏感,可发现早期脑膜炎症、脑实质内的小病灶等。例如病毒性脑炎早期可能在MRI上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FLAIR序列呈高信号。
2.病变细节显示: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膜病变、脑实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等。对于结核性脑膜炎,MRI可发现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的结核病灶等,且能更好地显示脊髓部位的病变情况。
四、病史与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史采集
1.近期感染史: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等病史,因为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引起颅内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血行播散至颅内引发脑膜炎。
2.颅脑操作史:有颅脑外伤史、神经外科手术史、腰椎穿刺史等人群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需详细询问相关操作的时间、方式等情况,因为这些操作可能破坏颅脑的防御屏障,导致病原体侵入颅内。
(二)流行病学调查
1.地域与季节因素:某些颅内感染具有地域和季节分布特点,如在某些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夏秋季高发,与蚊虫活动季节相关;结核性脑膜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
2.人群聚集性:如学校、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若有颅内感染病例发生,需考虑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的可能,因为这些场所人员密集,感染容易传播。例如幼儿园中若有手足口病患儿,部分可能并发病毒性脑炎,存在聚集发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