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有耳源性、中枢性、其他等多种原因,耳源性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中枢性有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癫痫等,其他原因涉及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治疗方面耳源性根据不同疾病有药物、复位、康复训练等方法,中枢性针对不同病症有相应治疗手段,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也有对应处理方式;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剧烈活动、谨慎用药,老年人要注意跌倒、考虑肝肾功能选择治疗,妊娠期女性需谨慎处理、采用非药物等安全方式并告知妊娠情况。
一、眩晕症的常见原因
(一)耳源性原因
1.梅尼埃病:多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好发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同时伴有耳鸣、耳闷胀感和波动性听力下降,其发病机制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临床研究发现内淋巴囊功能紊乱等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内耳老化等因素有关。是由于耳石脱落后移位,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知异常引发眩晕,研究表明头部外伤后耳石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3.前庭神经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可能与病毒侵犯前庭神经有关,起病较急,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平衡障碍,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二)中枢性原因
1.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后循环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影响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眩晕,临床通过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
2.脑部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前庭中枢结构,导致眩晕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的生长会破坏周围神经结构和脑组织的正常功能,相关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肿瘤病灶。
3.癫痫:部分癫痫患者可表现为眩晕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当累及前庭相关脑区时可出现眩晕症状,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其他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患者当体位突然改变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影响脑部供血出现眩晕,常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
2.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情绪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眩晕、头晕等躯体化症状,临床通过心理量表评估等可辅助诊断。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有导致眩晕的副作用,用药人群需注意,特别是长期用药或有药物过敏史者,药物可能干扰前庭功能或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
二、眩晕症的治疗
(一)耳源性眩晕的治疗
1.梅尼埃病:发作期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同时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对于频繁发作、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主要采用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通过手法将移位的耳石复位,多数患者经复位治疗后症状可明显缓解。
3.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前庭神经的炎症反应,同时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前庭功能,促进平衡能力的重建。
(二)中枢性眩晕的治疗
1.脑血管疾病:后循环缺血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脑循环(使用银杏叶制剂等)、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等)、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脑梗死可根据发病时间窗考虑溶栓、取栓等治疗,脑出血则需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2.脑部肿瘤: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可配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术能有效解除肿瘤对前庭神经和中枢结构的压迫,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需充分评估。
3.癫痫:需根据癫痫的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如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全面性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治疗
1.心血管疾病:低血压患者需调整体位,避免突然起身等,必要时补充血容量等治疗;心律失常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射频消融等治疗。
2.精神心理因素:对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引起的眩晕,需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必要时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如使用舍曲林、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
3.药物副作用:如因药物导致眩晕,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停药后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可逐渐缓解。
三、特殊人群眩晕症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眩晕相对较少见,但需警惕先天性内耳畸形、感染等原因。儿童眩晕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受伤,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避免使用可能有耳毒性等副作用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眩晕多与心脑血管疾病、耳石退变等有关。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眩晕发作时要注意避免跌倒,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前庭功能检查等,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谨慎处理,首先要排除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疾病等原因。由于很多药物在妊娠期使用受限,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体位、进行适度的前庭康复训练等,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