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病因包括感染、过敏、解剖异常等,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急性和慢性治疗原则不同,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预防。
一、鼻窦炎的定义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些鼻窦与鼻腔相通。当鼻窦黏膜受到感染、过敏、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影响时,发生炎症反应,出现一系列症状。
二、分类及病因
(一)按病程分类
1.急性鼻窦炎
感染因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上呼吸道的病原体容易蔓延至鼻窦,引发鼻窦黏膜的急性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急性鼻窦炎,且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等解剖因素相关,腺样体肥大会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的引流,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鼻窦黏膜发生过敏反应,也可导致急性鼻窦炎。比如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鼻窦黏膜水肿,引起鼻塞、流涕等类似鼻窦炎的症状。
2.慢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急性鼻窦炎若治疗不彻底,病程超过12周,就可能转为慢性鼻窦炎。例如,患者急性鼻窦炎时未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导致鼻窦黏膜反复炎症损伤,逐渐发展为慢性。
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解剖异常可阻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使鼻窦容易发生炎症且难以治愈。比如鼻中隔重度偏曲,会影响鼻腔气流,导致鼻窦引流不畅,长期可引发慢性鼻窦炎。
鼻腔内其他病变:如鼻息肉、真菌等病变可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生长在鼻腔内,占据空间,堵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分泌物潴留,进而诱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局部症状
鼻塞:急性鼻窦炎时鼻塞较为明显,是由于鼻窦黏膜充血肿胀及分泌物增多导致。慢性鼻窦炎患者也常有鼻塞,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影响呼吸。例如,儿童慢性鼻窦炎可能表现为长期鼻塞,影响睡眠和呼吸,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流涕:急性鼻窦炎多有脓涕,可呈黄色或黄绿色;慢性鼻窦炎也有脓涕,有时可伴有异味。比如上颌窦炎的脓涕可能有臭味,这与上颌窦内细菌感染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关。
头痛或面部疼痛:不同鼻窦的炎症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头痛或面部疼痛。例如,额窦炎可引起前额部疼痛,晨起明显,午后缓解;上颌窦炎可引起面颊部疼痛、上列牙痛等。
全身症状
急性鼻窦炎: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儿童较为常见,且全身症状可能比成人更明显,有时可出现精神不振、哭闹等情况。
慢性鼻窦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头昏、易倦、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以及进行鼻腔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脓性分泌物等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鼻窦炎。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鼻窦炎的重要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黏膜是否增厚、有无积液、息肉等病变。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明确鼻窦内是否有阴影、鼻窦开口是否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鼻窦炎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儿童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鼻窦MRI: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真菌感染等特殊情况时可考虑进行鼻窦MRI检查,它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更详细地评估鼻窦内病变情况。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检查,急性鼻窦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变应原检测对于考虑过敏因素引起的鼻窦炎有重要意义,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可明确患者的过敏原,指导治疗和预防。
五、治疗原则
1.急性鼻窦炎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窦黏膜炎症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常用的有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内分泌物的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还可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但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使用减充血剂需谨慎,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腔黏膜炎症,改善症状。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溶液浓度,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不适或损伤。
2.慢性鼻窦炎
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仍为基础治疗药物,使用时间可相对较长;对于有过敏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果存在鼻息肉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小剂量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对于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有时还需要考虑联合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无效、存在明显解剖结构异常(如严重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鼻窦的引流障碍,清除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儿童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力。儿童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儿童可选择户外活动、跳绳等运动。
2.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要明确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如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室内保持清洁,减少尘螨滋生,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
3.正确擤鼻:擤鼻时要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单侧交替擤鼻,避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入鼻窦引发感染。儿童擤鼻时,家长要给予正确指导,防止因擤鼻不当导致耳部不适等问题。
4.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如及时治疗鼻炎、鼻息肉等鼻腔疾病,防止病情迁延引发鼻窦炎。儿童若患有腺样体肥大等鼻腔相关疾病,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合适的治疗,避免影响鼻窦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