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由耳源性、中枢性、其他等多因素致,表现为不同特点眩晕及伴随症状,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情况准确诊断治疗。
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耳源性因素:
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主要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例如,研究发现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膜迷路积水的重要原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发生于成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其机制是耳石脱落后,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眩晕发作常与头位变化有关,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前庭神经炎: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同时可伴有眼球震颤。
中枢性因素: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病。脑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或直接损伤前庭中枢结构,导致眩晕,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例如,脑梗死患者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前庭神经核等结构的功能,从而出现眩晕症状。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前庭中枢结构,引起眩晕,眩晕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伴有听力下降、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病因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变可累及前庭中枢,导致眩晕,还可伴有眼球震颤、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其他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急症等,低血压患者突然站立时可能出现眩晕,是由于血压骤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高血压急症时,血压急剧升高也可能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而出现眩晕。
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眼部病变导致视力障碍,大脑无法准确整合视觉信息与前庭、本体感觉信息,从而引发眩晕,患者常伴有眼部的胀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长期的精神心理压力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眩晕症状,眩晕多为非旋转性,常伴有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
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眩晕的特点:可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摇晃感、漂浮感等。旋转性眩晕多提示前庭外周病变,非旋转性眩晕多见于中枢病变或全身性疾病。
伴随症状:
耳鸣、听力下降:常见于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患者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且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听力下降可能逐渐加重。
恶心、呕吐:眩晕发作时,由于前庭受到刺激,常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导致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等情况。
平衡失调: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容易摔倒,尤其是在光线较暗或地面不平整时更为明显。
神经系统症状:中枢性眩晕患者可能伴有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用药史等。例如,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外伤、感染等情况,对于诊断耳石症、前庭神经炎等有重要意义。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了解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音叉试验、前庭功能检查等,如冷热试验、眼震电图检查等,有助于判断耳部前庭功能是否正常,辅助诊断耳源性眩晕。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共济运动、颅神经等,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病变,对于中枢性眩晕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可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协助诊断耳源性眩晕。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头颅CT可初步筛查脑出血等病变,头颅MRI对颅内肿瘤、脑梗死、多发性硬化等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能够清晰显示脑部前庭中枢及相关结构的病变情况。
前庭功能检查:如平衡功能测试、眼震视图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帮助判断眩晕的病因是来自外周还是中枢。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可通过耳石复位治疗;如果是梅尼埃病,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中枢性眩晕,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脑血管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改善脑供血、溶栓、降颅压等;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及相应的药物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止晕药物,如异丙嗪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止吐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以缓解症状,防止脱水等并发症。
改善循环治疗:使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增加脑部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缓解眩晕症状。
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眩晕相对少见,但也可能由耳部感染、先天性前庭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儿童眩晕时应注意避免摔倒受伤,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时应特别谨慎,尽量优先选择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眩晕的病因相对复杂,多与脑血管疾病、耳源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关。老年人眩晕时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摔倒造成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要谨慎对待,首先要排除妊娠相关的高血压疾病等特殊情况。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采用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如休息、调整体位等。
眩晕症是一个涉及多系统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准确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