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且影响日间功能的主观体验,有入睡困难等表现及多因素致因,可通过调整睡眠卫生习惯、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改善,不同特殊人群失眠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孕妇注意睡姿等,老年人要保证环境安全及关注相关疾病。
一、失眠的定义与表现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包括入睡困难(上床后30分钟以上仍不能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次数≥2次)、早醒以及睡眠质量下降等,这些情况会导致患者次日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等问题。
二、可能导致失眠的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黑白颠倒的生活作息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觉醒节律。例如,经常熬夜加班、长时间玩电子产品等,会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沉迷于夜间娱乐活动是常见的作息不规律导致失眠的原因;而中老年人如果长期生活作息无规律,也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饮食因素:睡前摄入过多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兴奋,从而影响入睡。另外,晚餐过饱或饥饿也可能干扰睡眠,过饱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身体不适,而饥饿则会使人产生不适感,影响睡眠。
3.运动因素:运动量过少可能导致失眠,但如果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也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一般来说,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但运动时间需要合理安排,避免在睡前短期内进行高强度运动。
(二)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例如,工作上的重大项目压力、学习中的考试压力等,会导致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进而引发失眠。焦虑情绪越严重,失眠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这种情绪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影响生活质量。
2.情绪波动:如突然遭遇重大事件(亲人离世、失业等),会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对于女性来说,由于生理周期的变化,在经期前、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情绪波动,从而影响睡眠。
(三)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的不适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例如,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过冷或过热)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对环境的敏感度不同。老年人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轻微的环境干扰就可能影响睡眠;儿童如果睡眠环境不佳,也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踏实等情况。
(四)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失眠,如慢性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偏头痛等),疼痛会干扰睡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会导致患者在睡眠中出现呼吸不畅、缺氧等情况,从而频繁觉醒;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也常伴有睡眠障碍;此外,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由于激素水平紊乱,也可能影响睡眠。
三、非药物干预改善失眠的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作息差异。这样可以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睡眠-觉醒节律趋于稳定。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窗帘、眼罩来阻挡光线,使用耳塞来降低噪音干扰。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风险的人群,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以改善睡眠时的呼吸状况。
3.睡前避免刺激: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可以选择在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等。泡热水澡可以使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听轻柔的音乐能够舒缓神经,帮助进入放松状态。
(二)认知行为疗法相关方法
1.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每次深呼吸尽量保持缓慢、均匀,持续5-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身体的紧张度,缓解焦虑情绪,帮助放松身心,为入睡做好准备。
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收紧和放松肌肉。先将脚部肌肉紧绷数秒,然后突然放松,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接着依次对腿部、腹部、胸部、肩部、颈部、面部的肌肉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身体充分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对睡眠的影响。
2.睡眠限制疗法:根据自身的睡眠情况,限制在床上的时间,使其与实际睡眠时间相匹配,然后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例如,如果发现自己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那么先将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4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睡眠效率提高,再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但要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睡眠量来维持日间功能。
四、特殊人群失眠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睡眠需求因年龄而异,一般来说,婴儿每天需要12-16小时睡眠,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3小时。对于儿童失眠,首先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睡前让儿童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如果儿童失眠问题较为严重,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而是以调整睡眠习惯等非药物干预为主。同时,要关注儿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问题,如心理压力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二)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身体不适等原因容易出现失眠。在睡眠卫生习惯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仰卧位,建议采取左侧卧位,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睡前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帮助孕妇缓解心理压力,以改善睡眠状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是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浅、易觉醒。对于老年人失眠,要注意保证睡眠环境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在非药物干预方面,要更加注重睡眠卫生习惯的培养,如白天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但避免在傍晚后进行大量活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患有影响睡眠的疾病,如慢性疾病、疼痛等,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改善老年人失眠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