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是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分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初产妇需11-12小时、经产妇需6-8小时)、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初产妇一般需1-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或长达1小时)、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需5-15分钟不超30分钟),影响因素有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等)、产道(分骨产道和软产道)、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产妇精神心理因素,不同人群分娩有特点,年轻产妇产程相对可能更顺利、高龄产妇风险增加、经产妇产程较短、有基础病史产妇需密切监测并依病情调整分娩方式。
分娩是指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为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称为过期产。
分娩的过程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
初产妇:需11-12小时,此阶段是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颈口开全。孕妇会出现规律的子宫收缩,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较短(约30秒),间隔时间较长(5-6分钟),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延长(可达60秒),间隔时间缩短(2-3分钟)。同时宫颈逐渐扩张,胎儿先露部逐渐下降。
经产妇:需6-8小时,产程相对初产妇较短,宫缩及宫颈扩张等过程相对更快。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从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一般需1-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1小时者。孕妇会有较强的排便感,不自主地向下屏气用力,子宫收缩更加频繁、强烈,胎儿在宫缩推动下逐渐通过产道娩出。
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暂时停止,随后又重新开始,使胎盘剥离,然后娩出胎盘,此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影响分娩的因素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子宫收缩力是分娩的主要力量,贯穿于分娩全过程。正常的子宫收缩力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及缩复作用等特点。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在第二产程中协助胎儿娩出,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儿在骨盆内的内旋转等。
产道:分为骨产道(骨盆)和软产道(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通道)。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如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及骨盆出口平面的径线是否正常会影响胎儿通过。软产道在分娩过程中会被逐渐扩张,为胎儿娩出提供通道。
胎儿:胎儿的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是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胎儿双顶径、头围等大小若超过骨盆径线,可能导致难产;正常胎位为头先露,若为臀先露、肩先露等异常胎位,也会增加分娩难度;胎儿有畸形时也可能影响分娩进程。
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产妇的精神状态如紧张、焦虑等会影响产力,进而影响分娩过程。例如,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宫缩乏力,使产程延长。产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也应给予心理支持。
不同人群分娩的特点
年轻产妇:身体各方面机能相对较好,产力、产道等条件一般较有利于分娩,产程相对可能更顺利,但也需注意孕期合理营养,避免胎儿过大。
高龄产妇: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骨盆弹性降低、子宫收缩力减弱等情况,发生难产、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的风险增加,需要更密切的产前监测。
经产妇:有过分娩经历,产程相对初产妇较短,但也需注意产后子宫复旧等情况,且再次分娩时要警惕胎盘粘连、胎膜残留等问题。
有基础病史产妇: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产妇,分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调整分娩方式,必要时可能需要剖宫产等干预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例如,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产妇,不能承受长时间、强度较大的宫缩,可能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