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以肝脏炎症损伤且血清胆红素升高致皮肤巩膜等黄染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及黄疸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异常,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以肝脏出现炎症损伤且血清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等出现黄染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是常见病因,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进而影响胆红素代谢。例如甲型肝炎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乙型肝炎可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可能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过程,导致黄疸型肝炎发生。
3.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严重时发展为黄疸型肝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干扰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等环节。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细胞,造成肝细胞炎症损伤,引发黄疸型肝炎,这类患者多见于女性。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发热表现,尤其是病毒感染引发的黄疸型肝炎初期。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较为常见,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与肝脏炎症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3.黄疸相关表现: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为血清胆红素升高,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多所致;粪便颜色可能变浅,呈陶土色,与胆红素排泄障碍影响肠道胆色素代谢有关。
四、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指标: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会升高,总胆红素一般>17.1μmol/L,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可辅助判断黄疸类型(如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黄疸等)。
2.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也可能异常,提示胆管等结构可能受影响。
五、诊断
需结合患者病史(如是否有病毒接触史、用药史及饮酒史等)、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例如有甲肝病毒接触史,同时出现黄疸相关表现及肝功能异常,结合甲肝抗体检测阳性可确诊甲型黄疸型肝炎;乙肝患者出现黄疸表现,结合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等可诊断乙型黄疸型肝炎。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病毒感染引起的黄疸型肝炎,根据病毒类型采用相应抗病毒治疗(如乙肝需评估是否符合抗病毒指征后选择合适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药物性黄疸型肝炎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酒精性黄疸型肝炎需严格戒酒。
2.对症支持治疗:给予护肝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改善肝功能,同时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证热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以利于肝细胞修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且应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患黄疸型肝炎时,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病情,且某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措施,保障母婴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黄疸型肝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状态,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