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口炎由细菌感染引发,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上有不同。溃疡性口炎局部有黏膜充血、溃疡等,全身可发热等;疱疹性咽峡炎先发热后有口腔疱疹溃疡等。诊断分别依表现及病原学等。治疗局部清洁用药等,全身用抗生素或对症支持。预防从口腔卫生、饮食等方面着手,儿童是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人群需重点防护。
一、病因方面
溃疡性口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如患有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时易发病,口腔不洁也可诱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相对更易因口腔卫生习惯不佳等因素患病,性别差异无明显体现。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组,多发生在夏秋季,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儿童尤其学龄前儿童多见,成人也可感染,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临床表现方面
溃疡性口炎:
局部表现: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假膜,假膜较厚、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拭去后可见溢血的糜烂面。好发于唇内、舌、颊黏膜等部位,可伴有疼痛,疼痛较明显,影响进食、说话等。
全身表现:轻者全身症状不明显,重者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烦躁、哭闹、食欲不振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疱疹性咽峡炎:
局部表现:起病急,先有发热,继而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溃疡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
全身表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8-40℃以上,持续1-2天或3-5天,可伴有头痛、咽痛、流涎、拒食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呕吐、腹泻等,病程一般1周左右,偶有延迟至2周者。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三、诊断方面
溃疡性口炎:根据病史(如口腔不洁史、全身抵抗力下降情况)、典型口腔黏膜表现(充血、糜烂、溃疡及假膜等)可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取假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流行季节、突发高热、口腔疱疹及溃疡的典型表现基本可诊断,肠道病毒特异性检查(如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原。
四、治疗方面
溃疡性口炎:
局部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清洗口腔,清洗后局部涂抹锡类散、冰硼散等药物。
全身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明显,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营养,发热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各年龄患者治疗原则类似,但儿童用药需考虑体重、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疱疹性咽峡炎:
局部治疗: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口腔,可缓解局部症状,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等。
全身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防止脱水。肠道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靠自身免疫清除病毒,病程具有自限性。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等,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五、预防方面
溃疡性口炎:
保持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患有慢性疾病需积极控制病情。
避免口腔黏膜受损,儿童玩耍时注意安全,防止口腔外伤。各年龄人群均需注意,但儿童因活动多、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更需加强防护。
疱疹性咽峡炎: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勤洗手。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在流行季节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如勤换衣物等。儿童是高发人群,需重点防护,家长要关注流行季节的相关预防措施,及时采取防护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