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需进行急诊评估与诊断,通过详细临床评估及血液、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确诊;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抗凝、溶栓及必要时的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后续需监测病情并进行康复指导,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等有各自特点需特殊关注。
一、急诊评估与诊断
1.临床评估:对于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易诱发肺动脉栓塞的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是否有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哭闹、喂养困难等非典型表现为主;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症状更不典型。
2.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需注意其特异性不高,多种情况可导致其升高,如创伤、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情况,能清晰显示肺动脉的形态、栓子的位置、大小等。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手段之一。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功能障碍等间接征象,对于存在右心负荷过重表现的患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二、治疗措施
1.一般支持治疗
呼吸支持: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根据患者血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保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95%-98%)左右。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循环支持: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对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需积极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2.抗凝治疗:是肺动脉栓塞的基础治疗措施,常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普通肝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发挥抗凝作用,需密切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抗凝作用相对稳定,一般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注意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控制在2-3之间以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
3.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休克等表现)或存在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rt-PA则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较小。
禁忌证: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颅内出血、近期大手术等情况的患者禁忌溶栓治疗。
4.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后续监测与康复
1.病情监测
症状监测:持续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新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监测:定期复查D-二聚体、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抗凝效果及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影像学监测:根据病情需要,定期复查CTPA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肺动脉栓塞的恢复情况。
2.康复指导
活动指导:在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早期进行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再次形成。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需在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活动;老年患者活动时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有恶性肿瘤等易栓因素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肺动脉栓塞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更快,需更加密切监测;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各器官功能的监测;孕妇发生肺动脉栓塞时,抗凝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普通肝素在孕期相对安全,华法林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