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属晚期早产范畴胎儿各器官相对较成熟但有潜在健康风险需关注呼吸系统如呼吸窘迫及支持、体温调节不稳定需中性温度及保暖、喂养要尽早开始选合适奶量速要适营养需求特殊、感染防控要严执行制度监测感染迹象、母亲要心理调节和身体恢复、早产新生儿需定期随访及发现问题及时康复干预。
一、早产基本情况
35周早产属于晚期早产范畴,此时胎儿各器官发育已相对较成熟,但仍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健康风险。胎儿体重通常在2500g以下,各系统功能相较于足月儿可能稍显稚嫩,比如呼吸系统,可能存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对不足等情况。
二、早产新生儿的主要关注点及处理
(一)呼吸系统
1.呼吸窘迫风险:由于35周胎儿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早产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需高度警惕。若怀疑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来明确病情,必要时可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等措施来帮助改善肺泡表面活性,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2.呼吸支持:根据新生儿具体呼吸状况给予合适的呼吸支持,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等。在吸氧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吸氧浓度和氧流量,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体温调节
1.体温不稳定:早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应将新生儿置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可使用暖箱来维持体温稳定,一般暖箱温度会根据新生儿体重等情况调节在30-33℃左右,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体温,确保体温维持在36.5-37.5℃之间。
2.保暖措施:除暖箱外,还可使用热水袋等辅助保暖,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新生儿。
(三)喂养方面
1.喂养时机:一般在早产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喂养,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利于早产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增强免疫力。若无法母乳喂养,可选择合适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速度,避免出现呛奶等情况,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
2.营养需求:早产新生儿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性,需要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摄入。要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情况合理制定喂养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
(四)感染防控
1.感染风险:早产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要严格洗手,新生儿的用品要定期消毒。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2.感染监测:密切观察新生儿有无感染迹象,如体温异常、白细胞计数变化、C-反应蛋白升高等,一旦发现感染征象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等,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三、母亲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心理调节
母亲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早产新生儿的情况。早产新生儿的护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母亲可能会产生焦虑等情绪,家人要给予母亲心理支持,帮助母亲树立信心,共同应对早产新生儿的护理和后续康复等问题。
(二)身体恢复
母亲在早产发生后要注意自身身体的恢复,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有无异常情况,如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早产新生儿后续随访及康复
(一)随访计划
早产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随访,一般在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体格生长评估(如体重、身高、头围等)、神经发育评估等,以便及时发现早产新生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干预。
(二)康复干预
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早产新生儿存在神经发育等方面的问题,如运动发育落后、智力发育可疑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康复干预。康复干预措施包括早期的运动训练、认知训练等,干预要在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最大程度促进早产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