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保暖、多饮水、调整饮食,对症治疗有发热处理、缓解鼻塞流涕等;下呼吸道感染一般治疗有休息体位、呼吸道管理,抗感染治疗分细菌和病毒感染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用药需谨慎且要加强护理,老年人易并发其他症、用药需谨慎并加强营养支持,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病情需用药时遵医嘱选影响小的药。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保暖: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注意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加重病情。成年人也需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恢复。
2.多饮水:多喝温开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促进痰液稀释,利于痰液排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鼓励适量饮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不适,可少量多次饮用。
3.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对于儿童,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需根据儿童年龄等情况判断),可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禁忌和注意事项。成年人发热时,若体温不是很高(低于38.5℃),也可先尝试物理降温,体温较高时可选用合适的退热药物。
2.缓解鼻塞、流涕: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来缓解鼻塞症状,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对于儿童,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如果流涕症状明显,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体位:患者需充分休息,对于下呼吸道感染伴有咳嗽、咳痰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半卧位,有助于痰液引流,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家长要协助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2.呼吸道管理:对于有咳痰的患者,要鼓励其咳嗽排痰,对于无力咳痰的儿童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进行胸部叩击等辅助排痰措施,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损伤。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有利于呼吸道健康。
(二)抗感染治疗
1.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患者是否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对于儿童和特殊人群,选用抗生素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2.病毒感染: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早期可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奥司他韦等,但要严格按照适应证和用药规范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患上下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观察病情,如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家长要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如保证充足营养、密切关注体温等。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上下呼吸道感染时容易并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肺功能不全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用药物要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在身体允许范围内)以促进痰液排出等。
(三)孕妇
孕妇患上下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多饮水等。如果病情需要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