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因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和病原体有差异,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等,严重时需及时就医,检查有体格、实验室、影像学等,治疗分一般、抗感染、对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明确下呼吸道感染的类型及常见病因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其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支原体感染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感染风险和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病毒和支原体感染;长期吸烟的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易合并细菌感染;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病原体可能更复杂。
二、症状观察与评估
1.一般症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可伴有发热、气促、胸痛等症状。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可能还会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的表述能力有限,需更细致观察其呼吸、精神状态等。
2.严重程度评估: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精神萎靡、口唇发绀等情况,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
三、就医检查与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肺部听诊,了解肺部呼吸音情况,有无啰音等异常。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培养、血培养、支原体抗体检测等明确病原体,如怀疑流感病毒感染可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等。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肺部病变情况,如肺炎患者可表现为肺部浸润影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饮食: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应摄入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水分摄入,有利于痰液稀释和病情恢复。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
气道管理:咳嗽咳痰明显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措施,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儿童雾化时要注意正确操作,确保药物吸入效果。
2.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如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限制,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3.对症治疗
退热: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优先选择非药物退热方法,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当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根据年龄等情况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安全原则。
止咳祛痰: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且经过严格验证安全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体温等情况。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提供儿童的病史、喂养情况等信息。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要注意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怀孕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和预后。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感染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