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是以肺间质异常增生和纤维化沉积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5年生存率低,其发病与炎症免疫失衡、氧化应激及遗传易感性相关,表现为干咳、气促等症状,诊断依赖HRCT和肺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包括老年男性、环境暴露者及药物使用者,治疗采用抗纤维化药物、氧疗和肺移植,特殊人群需个体化管理,预防需戒烟、职业防护和疫苗接种。
一、肺纤维化的定义与病理特征
肺纤维化是以肺间质组织异常增生、纤维化沉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病理表现为肺泡结构破坏、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导致肺组织弹性下降、气体交换功能受损。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病因不明)和继发性肺纤维化(由环境暴露、自身免疫病、药物毒性或感染等引发)。研究显示,IPF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30%~50%,其严重程度与纤维化范围及进展速度直接相关。
二、核心发病机制
1.炎症与免疫失衡:持续的肺泡炎症反应(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活化)释放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1、IL-6),激活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加速胶原蛋白合成。
2.氧化应激损伤:吸烟、空气污染或衰老导致的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产生过量活性氧(ROS)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纤维化进程。
3.遗传易感性:约5%~20%的IPF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如TERT、TERC、MUC5B等),其中MUC5B启动子区多态性(rs35705950)可使IPF发病风险增加5~8倍。
三、典型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早期表现为干咳、活动后气促,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杵状指、肺底细湿啰音;晚期因低氧血症导致发绀、呼吸困难加重,甚至需依赖氧疗。
2.诊断标准:需结合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如网格影、蜂窝肺、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肺功能检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DLCO降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外科肺活检是金标准,但临床多依赖无创检查联合诊断。
四、高危人群与诱发因素
1.年龄与性别:IPF好发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继发性肺纤维化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基础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相关。
2.环境暴露:长期接触粉尘(如硅尘、石棉)、吸烟(吸烟者IPF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或养殖业(鸟类/动物蛋白暴露)是重要诱因。
3.药物与治疗: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化疗药,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以及胸部放疗史均可诱发药物性肺纤维化。
五、治疗策略与进展
1.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是FDA批准的IPF治疗药物,前者通过抑制多种酪氨酸激酶(如VEGFR、PDGFR)减缓纤维化进展,后者作用机制涉及抑制TGF-β信号通路,两者均可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约50%。
2.氧疗与肺康复:长期低流量氧疗(FiO224%~28%)可改善低氧血症,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操、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3.肺移植:适用于终末期患者(FVC<50%预计值、DLCO<35%预计值),5年生存率约50%~60%,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及供体匹配度。
六、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老年患者:因合并症(如冠心病、糖尿病)多,需优先控制基础疾病,药物剂量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避免多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叠加。
2.妊娠期女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可能危及母婴安全,妊娠中晚期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抗纤维化药物在妊娠期属禁忌。
3.儿童患者:继发性肺纤维化多见于儿童间质性肺疾病(chILD),需排查遗传代谢病(如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缺陷),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需严格监测药物副作用。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1.戒烟:吸烟是IPF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可降低IPF发病风险约40%,同时减缓现有患者病情进展。
2.职业防护:从事粉尘暴露行业者需佩戴N95口罩,定期进行肺功能筛查(建议每1~2年一次)。
3.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急性加重的风险,尤其适用于免疫抑制或合并慢性肺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