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可引发黄疸,需从评估监测黄疸、治疗肺炎与黄疸及特殊人群护理等方面综合处理,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等指标,根据情况选择抗感染、呼吸支持、光疗或换血等治疗黄疸的方法,同时做好喂养、皮肤等护理并观察记录病情以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新生儿肺炎引起黄疸的机制
新生儿肺炎时,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一方面炎症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另一方面,肺炎导致新生儿呼吸功能受限,氧分压降低,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从而引发黄疸。
二、黄疸的评估与监测
1.胆红素水平监测
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初步筛查胆红素值,必要时进行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测定。对于新生儿,不同日龄有不同的胆红素危险值,如出生24小时内总胆红素超过一定数值需警惕胆红素脑病风险等,通过监测胆红素水平能明确黄疸严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2.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若黄染迅速加重或波及部位增多,同时关注新生儿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出现嗜睡、拒奶等表现,提示可能有胆红素脑病等严重情况的发生风险。
三、针对新生儿肺炎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肺炎的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若考虑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如怀疑肺炎链球菌感染,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有效;若考虑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新生儿用药的剂量和禁忌等要求,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
2.呼吸支持治疗
氧疗:根据新生儿肺炎的严重程度给予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于轻度肺炎呼吸稍促的新生儿,可通过鼻导管给予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90%-95%);若肺炎较重,出现呼吸窘迫,需使用面罩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以改善通气和氧合。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通过吸痰、翻身拍背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改善呼吸功能,进而有助于黄疸的改善,因为呼吸功能改善后,氧合状况好转,胆红素生成等情况可得到一定缓解。
四、针对黄疸的治疗
1.光疗
原理:光疗是通过蓝光照射,使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箱,让新生儿裸露皮肤,眼睛和会阴部进行防护后,置于光疗箱中进行照射。
注意事项:光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因为光疗可能使新生儿体温升高,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要注意适当调节箱内温度,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之间;同时要保证液体供给,防止新生儿因光疗不显性失水增加而脱水。
2.换血疗法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极高,如达到换血指征时(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体重1200g者>205μmol/L等情况),需进行换血疗法,通过换出含有高胆红素的血液,同时输入胆红素水平低的血液,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五、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1.喂养护理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按需喂养,人工喂养的要注意奶量的供给,充足的喂养有助于新生儿排便,通过排便可排出部分胆红素,利于黄疸的消退。同时要注意喂养过程中的护理,防止新生儿呛奶,因为肺炎时新生儿呼吸功能可能受影响,呛奶可能加重肺炎病情。
2.皮肤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光疗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光疗箱材质等对皮肤造成损伤,换尿布等操作要轻柔,防止皮肤破损,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破损后易引起感染,而感染可能加重肺炎和黄疸病情。
3.病情观察与记录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肺炎的呼吸、咳嗽等症状变化以及黄疸的进展情况,详细记录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总之,新生儿肺炎引起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肺炎的治疗和黄疸的处理,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同时注重新生儿的护理,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