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其核心判断依据为孕周计算,需综合末次月经、早期超声等指标确定。早产按孕周分为极早早产(28~31周)、中度早产(32~33周)和轻度早产(34~36周),按发生原因分为自发性早产(占70%,需预防感染)和治疗性早产(占30%,需平衡母体与胎儿风险)。危险因素包括母体年龄异常、多胎妊娠、既往早产史、吸烟、体重指数异常、未产检等,妊娠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生殖道感染也会增加风险,特殊人群如多胎妊娠者、辅助生殖受孕者、有早产史者需加强监测。临床识别需关注规律宫缩、阴道出血等预警症状,诊断结合症状与辅助检查,干预措施分层实施,孕24~34周可给予硫酸镁、糖皮质激素,孕34周后重点转向新生儿复苏。早产儿出生后需立即转入NICU进行体温、呼吸、营养管理,远期需定期评估神经发育、视力、听力及生长指标,家庭护理需掌握袋鼠式护理、正确喂养等技能并关注心理健康。
一、早产的定义与核心标准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时分娩,此时娩出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将早产定义为妊娠28~37周之间的分娩,其核心判断依据为孕周计算,需通过末次月经日期、早期超声检查(如孕10~13周的胎囊大小或头臀长)或孕中期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综合确定孕周,避免因月经周期不规律或记忆偏差导致误判。
二、早产的医学分类与临床意义
1.按孕周细分类型:早产可分为极早早产(28~31周)、中度早产(32~33周)和轻度早产(34~36周)。研究显示,极早早产儿存活率虽随医疗技术提升显著提高,但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风险仍达15%~20%,而轻度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接近足月儿。
2.自发性早产与治疗性早产:自发性早产占早产总数的70%,主要因子宫收缩、胎膜早破或宫颈机能不全引发;治疗性早产占30%,多因母体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或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需提前终止妊娠。不同类型早产的管理策略差异显著,例如自发性早产需重点预防感染,而治疗性早产需平衡母体风险与胎儿成熟度。
三、早产的危险因素与人群特征
1.母体相关因素:年龄<18岁或>35岁、多胎妊娠(双胎早产风险是单胎的6倍)、既往早产史(复发风险达20%~30%)、吸烟(每日10支以上使早产风险增加2倍)、体重指数<18.5或>30、未接受产前检查等。
2.妊娠合并症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未控制者早产风险增加1.5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早产率可达30%~50%,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B族链球菌感染)可使早产风险提高3~4倍。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胎妊娠孕妇需每2周进行一次宫颈长度监测,宫颈长度<25mm时早产风险显著升高;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者需加强孕早期孕酮水平监测,必要时补充黄体酮;有早产史者建议孕16~24周行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若≤20mm可考虑宫颈环扎术。
四、早产的临床识别与干预原则
1.预警症状监测:规律宫缩(每20分钟≥1次)、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持续性下腹坠胀感、胎膜早破(阴道突然大量流水)等均为早产高危信号,需立即就医。
2.诊断流程规范: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包括胎纤维连接蛋白检测(阳性提示早产风险增加)、宫颈长度超声测量(≤25mm为高危)、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等。
3.干预措施分层:孕24~34周有早产风险者,可给予硫酸镁(保护胎儿神经系统)、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孕34周后早产通常无需干预,重点转向新生儿复苏准备。需严格避免在无明确指征时使用宫缩抑制剂,因其可能掩盖感染等严重问题。
五、早产儿的短期与长期管理
1.出生后早期处理:早产儿需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体温管理(中性环境温度32~36℃)、呼吸支持(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营养支持(静脉营养过渡至肠内营养)等。
2.远期健康监测:早产儿需定期评估神经发育(如18月龄时使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视力(6月龄起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听力(出生后3天内完成初筛)及生长指标(按矫正月龄绘制生长曲线)。
3.家庭护理要点:家长需学习袋鼠式护理(皮肤接触)、正确喂养姿势(避免呛奶)、预防感染(减少探视人数)等技能,同时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