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麻醉包括局部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如上牙槽后、眶下、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不同人群无痛拔牙麻醉有注意事项,儿童需耐心轻柔控量选法,老年人要评估全身状况控量精准操作,妊娠期女性择期并选安全麻药轻柔操作,还需评估麻醉效果,出现局麻药过敏、血肿、暂时性面瘫等异常情况要相应处理。
一、局部浸润麻醉
1.原理:将局麻药液注射于手术区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其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2.适用情况:适用于表浅的黏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松动乳牙的拔除等简单拔牙操作。
3.操作要点:根据拔牙部位选择合适的进针点,一般选择距患牙较近的部位,注射器针头与组织面呈45°角进针,缓慢推注药液,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药液注入血管内。
二、阻滞麻醉
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原理:将局麻药液注射到上颌结节后部,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从而麻醉上颌磨牙、牙周膜、牙槽骨等部位。
适用情况:适用于上颌磨牙的拔除及相应的手术操作。
操作要点:患者采取坐位,头微后仰,上颌牙合平面与地面成45°角,注射器在同侧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前庭沟进针,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角,向后、上、内方向刺入约2-2.5cm,回抽无血后推注药液。
2.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原理: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眶下孔或眶下管内,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从而麻醉上颌前牙、唇侧牙龈等部位。
适用情况:适用于上颌前牙及唇侧牙龈、黏膜等部位的手术操作。
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位,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扪及眶下孔,右手持注射器,从同侧鼻翼旁约1cm处进针,向上、后、外方刺入眶下孔,深度约1-1.5cm,回抽无血后推注药液。
3.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原理:将局麻药液注射到下颌孔附近,以麻醉下牙槽神经,从而麻醉下颌磨牙、前牙、牙周膜、牙槽骨等部位。
适用情况:适用于下颌磨牙、前牙及相应的牙周组织、牙槽骨等部位的拔牙及手术操作。
操作要点:患者大张口,下颌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角,针尖对准同侧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黏膜皱襞处进针,进针深度约2.5cm左右,回抽无血后推注药液。
三、不同人群无痛拔牙麻醉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在进行拔牙麻醉时,由于其配合度相对较差,需要更加耐心地与患儿沟通,安抚其情绪。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给儿童带来额外的恐惧和损伤。儿童的牙髓组织血运丰富,局麻药的吸收相对较快,所以要严格控制局麻药的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于低龄儿童,可优先考虑局部浸润麻醉,但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操作。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进行拔牙麻醉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才能进行拔牙麻醉操作。老年人的局部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退变,在进行麻醉操作时,进针要更加精准,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和损伤风险。同时,老年人对局麻药的代谢能力可能下降,也需要严格控制局麻药的剂量。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进行拔牙麻醉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一般来说,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应尽量避免进行有创的拔牙操作,若必须进行,应选择在妊娠期4-6个月相对安全的时期。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等。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要轻柔,减少对孕妇的刺激,避免因紧张等情绪导致血压升高等情况影响胎儿。
四、麻醉效果的评估及异常情况处理
1.麻醉效果评估
麻醉起效后,应检查相应区域的痛觉是否消失,如拔牙时患者感觉不到疼痛,说明麻醉效果良好。对于一些复杂拔牙操作,还需要评估肌肉的松弛情况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异常情况处理
局麻药过敏:若患者出现局麻药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注射局麻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
血肿形成:在阻滞麻醉过程中,若损伤血管可能导致血肿形成。对于较小的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可在24小时内进行冷敷,24小时后进行热敷;对于较大的血肿,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穿刺抽吸等。
暂时性面瘫: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偶尔可能出现暂时性面瘫,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可自行恢复,无需特殊处理,但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其顾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