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是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生早产儿需注意保暖,将其置于合适中性温度环境,用暖箱等保暖;呼吸管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喂养优先母乳喂养或用早产儿配方奶,按需逐渐增加喂养量和频率;预防感染需保持环境清洁、医护操作卫生;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等病情,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早产儿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正常妊娠的胎龄是37-42周,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间不足,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其身体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与足月儿不同的特点。例如,早产儿的体重通常较低,一般体重在2500g以下,外观上可能表现为皮肤红嫩、胎毛多、头发细而软、耳壳软、乳腺无结节或结节小于4mm、足底纹少等。不同胎龄和体重的早产儿,其预后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二、生早产儿要注意什么
(一)保暖方面
1.温度控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波动。应将早产儿置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不同体重的早产儿所需中性温度不同,一般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中性温度约为33-35℃;体重1500-2000g的早产儿,中性温度约为31-33℃;体重2000-2500g的早产儿,中性温度约为29-31℃。可以使用暖箱来维持合适的温度,同时要注意避免暖箱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早产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早产儿出汗、呼吸加快等;温度过低则可能引起早产儿硬肿症等。
2.皮肤保暖:除了暖箱保暖外,还可以使用帽子、包被等保持早产儿皮肤的温暖。在进行操作时,如换尿布等,要迅速,减少热量散失。
(二)呼吸管理方面
1.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要注意及时清除早产儿口鼻腔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发现早产儿有呼吸暂停时,要及时进行刺激,如轻弹足底等,必要时进行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等急救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氧疗管理: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早产儿,需要进行氧疗,但要注意氧浓度的控制,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一般根据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3%为宜。
(三)喂养方面
1.喂养方式选择:早产儿由于吸吮、吞咽能力较弱,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球蛋白等。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姿势,一般采用侧卧或头高脚低的姿势,防止呛奶。
2.喂养量和喂养频率:早产儿的喂养量要根据其体重、日龄等逐渐增加。一般来说,出生后24小时内可以开始喂养,初始喂养量较少,如1-2ml/次,然后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每天喂养的次数相对较多,因为早产儿胃容量小,消化功能不完善。例如,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可能每2-3小时喂养一次;体重1500-2000g的早产儿,每3-4小时喂养一次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早产儿喂养后的反应,如有无腹胀、呕吐等情况。
(四)预防感染方面
1.环境消毒:早产儿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如使用紫外线灯照射等,但要注意在照射时将早产儿转移到其他房间,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早产儿。房间的温度和湿度也要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2.医护人员操作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要严格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接触早产儿的用具要定期消毒等。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防止外人带来病菌感染早产儿。
(五)密切观察病情方面
1.生命体征监测: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根据情况定时监测。如果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体温持续不升、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或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神经系统观察: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要注意观察有无惊厥、嗜睡、反应差等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惊厥可能表现为肢体抖动、双眼凝视等;嗜睡则表现为早产儿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不易唤醒等。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对于早产儿的护理和观察是一个长期且细致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最大程度地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要根据早产儿的个体差异,如不同的胎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