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和避免危险因素预防。
一、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常见病原体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也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在青壮年中较为多见,与患者劳累、受凉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以流感病毒为例,在流感流行季节,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尤其在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与流感病毒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有关。
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青少年,常表现为干咳、乏力等症状,与支原体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免疫损伤有关;衣原体感染也可在社区中散发或小规模流行,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较大;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较小。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
咳嗽、咳痰:咳嗽是常见症状,初始可为干咳,之后可出现咳痰,痰液的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时,可咳出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多为刺激性干咳。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等。在儿童中,由于其呼吸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易加重,需要密切关注。例如,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可能很快出现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的表现。
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但在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中,体征可能不典型,肺部实变体征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见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等。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胸部X线表现为肺部单个或多个炎性浸润影,边界模糊等。对于儿童,胸部CT相对胸部X线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部位的肺炎或合并有肺不张、胸腔积液等情况时,胸部CT更有优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但在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等。痰涂片镜检可初步发现病原体形态,但阳性率有限;痰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种类,但需要注意标本采集的正确性,避免口腔定植菌污染。血培养对于明确是否为血流感染相关的肺炎以及确定病原体有重要意义,如肺炎链球菌血培养阳性则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对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等。在儿童中,使用抗生素需要更加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措施,但要注意儿童退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体温过低等不良反应。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呼吸中枢的强效镇咳药。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对于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可通过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等有氧运动,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避免危险因素:避免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素,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从而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