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况不宜拔牙:急性炎症期(局部或全身急性炎症)、严重全身性疾病未控制(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月经期、妊娠期(早晚期)、长期服用特殊药物者(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这些情况拔牙易引发不良后果,需谨慎评估或避免拔牙。
一、急性炎症期
1.局部急性炎症
当牙齿周围的牙龈等组织处于急性炎症期时,如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等导致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此时拔牙可能会使炎症扩散,因为炎症状态下组织充血,拔牙操作易引发感染的播散,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导致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急性智齿冠周炎发作时,局部牙龈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此时拔牙会使炎症扩散至周围组织。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在急性炎症期拔牙风险更高,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炎症扩散可能更快更严重;成年人在急性炎症期拔牙也需谨慎评估,避免炎症扩散带来的不良后果。
2.全身急性炎症
患者全身处于急性炎症状态,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此时拔牙,身体难以承受手术创伤带来的应激,容易引发菌血症等情况,还可能导致原有的全身炎症加重。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在全身急性炎症期拔牙风险更大,因为老年人的恢复能力较弱,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
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未控制时
1.心血管疾病
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00mmHg时,拔牙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和疼痛刺激,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60/100mmHg)才可考虑拔牙。
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拔牙时的手术创伤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发作。这类患者拔牙前需由心内科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在心脏功能得到一定控制后再谨慎考虑拔牙。
2.血液系统疾病
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机体携氧能力下降,拔牙时易出现缺氧、出血不止等情况。例如,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极易发生大出血且难以止住。对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儿童的耐受性较差,更需谨慎评估血液系统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拔牙。
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拔牙后出血风险极高,且易发生感染。
3.糖尿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空腹血糖高于8.88mmol/L)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术后感染。而且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拔牙后创口感染的几率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和血糖调节能力的特点,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且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后再考虑拔牙。
三、月经期
女性在月经期时,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增加,血液凝固性降低。此时拔牙,可能会导致术中出血较多,且术后出血时间可能延长。例如,女性在月经期间拔牙,拔牙创口的止血相对困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年轻女性,在月经期应尽量避免拔牙,若必须拔牙,需向医生说明月经情况,以便医生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四、妊娠期
1.妊娠早期(前3个月)
妊娠早期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拔牙可能会引起疼痛、紧张等刺激,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此时一般不建议拔牙,若必须拔牙,需在严格的医学评估和准备下进行,且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尽量减少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2.妊娠晚期(后3个月)
妊娠晚期拔牙同样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早产。而且妊娠晚期孕妇行动不便,拔牙后的护理也相对困难,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所以妊娠晚期一般也不建议拔牙,需要拔牙的情况需经过多学科会诊后谨慎决定。
五、长期服用某些特殊药物者
1.抗凝药物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的患者,拔牙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因为抗凝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或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例如,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拔牙前需要根据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但调整过程需要谨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平衡拔牙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对于老年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拔牙前的药物调整。
2.糖皮质激素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拔牙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增加,且伤口愈合可能受到影响。这类患者拔牙前需评估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调整激素的用量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