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指口腔温度37.3-38℃、直肠温度37.6-38℃、腋窝温度37-38℃,感染因素有病毒或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环境、肿瘤性疾病等,伴随不同症状有不同意义,非药物干预有休息环境调整和补充水分,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分别关注处理。
低烧是指体温异常升高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38℃之间,直肠温度在37.6℃-38℃之间,腋窝温度在37℃-38℃之间被定义为低烧。
引起低烧的常见原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较低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低烧;成年人在劳累、受凉等情况下也易被病毒侵袭出现低烧。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除了有高热表现外,也常伴有低烧情况,病程中体温可在低烧范围波动。
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是导致低烧较常见的细菌感染原因,肺结核患者常表现为午后低烧,同时可伴有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症状。在儿童中,结核杆菌感染可能因免疫力差异而以低烧为主要表现之一;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细菌感染引发低烧的风险也会增加。
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低烧,同时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可涵盖各个年龄段。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常出现低烧情况,病情活动期时低烧较为常见,会影响关节功能,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多汗、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甲亢。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低烧情况,还常伴有潮热、情绪波动等表现。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夏季高温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低烧,一般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儿童在高温环境中更需注意,因其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白血病,可出现低烧表现,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白血病也时有低烧情况,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低烧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伴随咳嗽、咳痰:若低烧伴有咳嗽、咳痰,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儿童出现这种情况需警惕肺炎的可能,因为儿童肺炎有时不一定表现为高热,低烧伴咳嗽咳痰可能就是早期表现;成年人若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这种情况要考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可能。
伴随关节疼痛:低烧伴关节疼痛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前面提到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进一步检查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段出现这种情况都要重视,及时就医排查。
伴随盗汗:低烧伴盗汗常见于结核感染,如肺结核,尤其是午后低烧伴夜间盗汗,是肺结核的典型表现之一,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对于有密切结核接触史的人群更要高度警惕。
伴随体重下降:低烧伴体重下降需警惕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肺癌、肝癌等,各年龄段都要关注,尤其是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低烧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休息与环境调整:低烧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需保证良好的作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调整环境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2℃-24℃,湿度在50%-60%,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环境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冷。
补充水分: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散热和新陈代谢,儿童要鼓励其多饮水,防止脱水,成年人也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低烧时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若儿童低烧但精神状态尚可,饮食正常,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但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冻伤儿童皮肤;若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拒食等情况,不管体温高低都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低烧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很多老年人可能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要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体温变化趋势等,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要保证老年人营养摄入,因为低烧时机体消耗增加,老年人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需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孕妇:孕妇出现低烧要谨慎处理,首先要明确低烧原因,避免自行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通过物理降温等相对安全的方式尝试降低体温,如用温毛巾擦拭身体等,并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