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时长异常包括周期缩短(可能黄体功能不足等致)和延长(可能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致)不同年龄表现各异;月经量异常分过多(可能器质性病变或血液系统疾病致)和过少(可能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宫腔粘连等致)不同年龄影响不同;经期异常分延长(可能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等致)和缩短(可能卵巢功能减退等致)不同年龄需关注;月经颜色异常分发黑(可能经血排出不畅致)和鲜红(可能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致子宫收缩不良或需排查恶性病变)不同年龄原因有别;伴随症状有痛经分原发(青春期多见与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和继发(盆腔器质性疾病致)不同年龄表现不同及月经前后不适症状(经前有乳房胀痛、情绪改变、头痛等经前期综合征表现,经后有乏力、腰酸等不适)不同年龄表现略有差异。
月经周期时长异常: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月经周期缩短至少于21天,可能是黄体功能不足等原因导致;月经周期延长超过35天,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有关。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可长达35天以上甚至数月不来潮。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不同,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规律,但如果持续异常需关注;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异常可能影响受孕,需及时排查原因;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周期异常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过多: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也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月经量过多会导致女性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女性影响不同,青春期女性月经过多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和日常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女性月经过多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
月经量过少: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宫腔粘连等有关。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除了月经稀发,还常伴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不同年龄女性情况不同,青春期月经量少可能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不完善,育龄期月经量少可能影响怀孕,围绝经期月经量少是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之一。
月经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正常经期为2~8天,超过8天为经期延长。可能由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女性经期延长的影响不同,青春期女性经期延长可能导致贫血等问题,育龄期女性经期延长可能影响生活和工作,围绝经期女性经期延长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经期缩短:经期短于2天为经期缩短,相对较少见,可能与卵巢功能减退等有关,不同年龄女性均需关注其背后的健康问题,如青春期经期缩短可能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不稳定,围绝经期经期缩短是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
月经颜色异常
月经颜色发黑:正常月经血一般为暗红色,月经血发黑可能是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如子宫内膜粘连、宫颈粘连等情况会使经血排出不畅,血液氧化后颜色发黑。不同年龄女性原因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宫颈粘连可能与手术操作等有关,育龄期女性宫颈粘连可能与宫腔操作史等有关,围绝经期女性经血发黑需排查子宫内膜病变。
月经颜色鲜红:月经颜色鲜红且量多,可能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出血较急,血液颜色鲜红。不同年龄女性情况各异,青春期女性子宫肌瘤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较常见,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颜色鲜红需警惕恶性病变。
伴随症状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症状。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多在初潮后数年出现症状,疼痛逐渐加重,除了下腹痛外,还可能伴有性交痛等其他症状,不同年龄女性痛经表现不同,青春期原发性痛经随着年龄增长、结婚生育后可能有所缓解,继发性痛经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且可能影响生育。
月经前后不适症状:部分女性在月经前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头痛等经前期综合征表现;月经后可能出现乏力、腰酸等不适,不同年龄女性经前期综合征表现略有差异,青春期女性情绪改变可能更明显与心理发育等有关,育龄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可能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前后不适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复杂,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激素波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