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前驱症状、皮肤表现和神经痛等症状,发病机制与病毒潜伏及免疫下降激活有关,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抑制状态人群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疫苗预防。
一、带状疱疹的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皮肤性,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行到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二、带状疱疹的症状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能会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同时受累皮肤会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疼痛可以持续1-3天,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肤表现:发疹部位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等,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会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三、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后,先在局部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播散到全身各个脏器,特别是皮肤和内脏,在皮肤中就会形成水痘或者呈隐性感染。之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时,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化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着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四、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衰退,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免疫监视能力下降,使得潜伏的病毒容易被激活。
2.免疫抑制状态人群: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对病毒的抵抗力极弱,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为防止排异反应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也容易引发带状疱疹。
3.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也可能因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而成为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
五、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沿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等即可初步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取水疱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也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疱疹进行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且易破,复发率高,一般没有神经痛;还需要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
六、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
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止痛治疗、营养神经治疗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72小时内开始,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DNA的合成,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止痛治疗可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等。营养神经治疗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
七、带状疱疹的预防
1.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对于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以适当通过饮食补充营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增强剂。
2.避免接触传染源: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传染性,在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所以要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因为儿童接触后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发生水痘。
3.接种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适用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接种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和减轻发病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