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程度包括术前评估、局部麻醉、拔除牙齿、术后处理;箍牙程序包括初始检查与资料收集、设计矫正方案、佩戴矫治器。

一.拔牙程序
1.术前评估
医生首先通过口腔检查、拍摄牙齿X线片(如曲面体层片等)全面评估牙齿状况,包括牙齿的位置、牙根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此判断是否需要拔牙及选择合适的拔牙方式,同时需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基础病史,以排除拔牙禁忌证。
2.局部麻醉
根据拔牙部位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方式,如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使拔牙区域神经传导被阻断,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拔牙操作。
3.拔除牙齿
使用牙钳、牙挺等器械,按照牙体解剖形态和牙槽骨情况,将需要拔除的牙齿逐步脱位并取出。例如,拔除上颌前牙时多采用唇舌向摇动结合牵引的方式;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时可能需要先切开牙龈、去除部分牙槽骨后再拔除。
4.术后处理
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或纱布进行压迫止血,告知患者咬压30-40分钟后吐掉,同时嘱咐患者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温软。
二.箍牙程序
1.初始检查与资料收集
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口腔健康史、正畸治疗意愿等,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包括牙齿的排列、咬合关系、牙周情况等,同时取牙齿模型、拍摄面部及牙齿的X光片(如头颅侧位片、全景片等),通过这些资料分析牙齿畸形的类型、程度及颌骨的发育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2.设计矫正方案
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运用正畸学相关知识和软件等手段,设计牙齿移动的方向、矫正器的类型等。例如,对于轻度牙齿拥挤的患者可能考虑通过扩弓等方式解决,而对于严重牙齿拥挤或牙列不齐伴有颌骨发育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拔牙矫正等方式。
3.佩戴矫治器
根据矫正方案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如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陶瓷托槽矫治器、隐形无托槽矫治器等。以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为例,医生会将托槽粘结在牙齿表面,然后通过弓丝与托槽的结扎等方式将弓丝固定,从而逐步对牙齿施加力量使其移动;隐形无托槽矫治器则是根据牙齿移动的序列制作一系列透明可摘除的矫治器,患者按照医嘱定期更换矫治器来实现牙齿的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