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个体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继发性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宫内节育器影响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且疼痛多进行性加重,子宫腺肌病多见于经产妇等,盆腔慢性炎症多见于有宫腔操作史等情况的女性,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可能因刺激收缩或致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引起痛经。
一、原发性痛经
(一)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
女性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增加时,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显著高于无痛经女性。一般多见于青春期女性,这与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系统功能不稳定有关。
(二)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异常也可能导致痛经。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收缩,会使子宫供血不足,引发痛经。比如,子宫收缩时宫腔内压力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影响了子宫肌层的血液循环,使得子宫肌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疼痛产生。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性的子宫收缩异常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存在。
(三)个体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女性,其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会升高,使得痛经症状更加明显。青春期女性面临学业、社交等多方面压力,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加重痛经。
二、继发性痛经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常见的异位部位有卵巢、盆腔腹膜等。据临床统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40%-50%会出现痛经症状,且疼痛多呈进行性加重,即随着病情的发展,痛经症状会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多见,随着生育、绝经等生理变化,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一般需要通过医学干预来缓解。
(二)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其发病机制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肌层有关。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但也有年轻未育女性发病。患者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同样会出血,导致子宫肌层膨胀、子宫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痛经。
(三)盆腔慢性炎症
盆腔慢性炎症如盆腔炎等,炎症长期刺激盆腔组织,会导致盆腔充血、组织粘连等情况。在月经期间,这种充血状态加重,炎症刺激也会更加明显,从而引发痛经。患者往往还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多见于有过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性生活不洁或经期卫生不良的女性,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育龄期女性相对更为常见。
(四)宫内节育器影响
宫内节育器(IUD)放置后可能会引起痛经。其原因可能与IUD刺激子宫收缩,或者导致子宫内膜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有关。研究发现,部分使用IUD的女性会出现痛经症状,一般在放置IUD后的前几个月较为明显,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女性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存在。不同类型的IUD对痛经的影响可能略有不同,一般含铜的IUD相对更容易引起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