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有间歇导尿(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膀胱训练(包括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儿童和老年有不同要点)、药物治疗(常用拟胆碱能药物,儿童和老年用药有不同考虑);手术有膀胱扩大术(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患者,儿童和老年有不同风险及影响)、尿流改道术(适用于膀胱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术后护理要求)。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间歇导尿
1.适用情况及原理:适用于大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定期自行或由医护人员进行导尿,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减少感染风险,还能训练膀胱反射性收缩。对于脊髓损伤等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较为常用,其原理是通过人为控制排尿时间和方式,模拟正常排尿的生理过程,维持膀胱的正常容量和压力。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儿童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时需特别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同时要根据儿童的膀胱容量和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导尿间隔时间。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灵活性等问题需要家属协助操作,要确保操作过程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二)膀胱训练
1.常见方法及作用:包括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定时排尿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排尿时间间隔,逐渐建立规律的排尿反射;盆底肌训练则是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力量,有助于改善排尿控制能力。例如对于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可通过膀胱训练来逐步恢复排尿功能。
2.不同人群的训练要点:儿童进行膀胱训练时要考虑其认知和配合程度,采用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定时排尿和盆底肌训练。老年患者进行膀胱训练时要注意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心率等变化。
(三)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如拟胆碱能药物,可增加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对于有胃肠道梗阻、哮喘等疾病的患者要慎用。例如溴吡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
2.特殊人群用药考虑: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如需使用药物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使用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二、手术治疗方法
(一)膀胱扩大术
1.适用情况及原理: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扩大膀胱容量,改善膀胱的储尿功能。例如因脊髓损伤导致膀胱容量严重减小的患者可考虑该手术,其原理是利用肠道等组织扩大膀胱的容积,使其能够储存更多尿液。
2.手术风险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儿童患者进行膀胱扩大术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后要密切关注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二)尿流改道术
1.常见术式及适用场景: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等,适用于膀胱功能严重受损无法修复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例如某些终末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尿流改道,以解决排尿问题。
2.特殊人群的术后护理:儿童患者进行尿流改道术后要特别注意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防止出现皮肤炎症等问题,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定期复查造口情况和肾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