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由前列腺素等异常致子宫缺血缺氧,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病史等诊断鉴别,治疗有一般、药物等方法,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
1.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合成并释放大量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这些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女性。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痛经。这种异常收缩可能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
继发性痛经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1.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异位内膜可种植在盆腔、卵巢等部位,导致盆腔粘连、卵巢巧克力囊肿等,进而引起痛经,且痛经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2.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在月经周期中充血、水肿,导致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肌层收缩异常,引发痛经。患者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痛经的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为月经期间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痉挛性、胀痛等,可伴有腰酸、下腹坠胀等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原发性痛经通常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缓解;继发性痛经多在月经来潮后数年出现,疼痛逐渐加重。
2.体征: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可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盆腔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可触及均匀性增大、质硬的子宫等。
痛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等。详细询问月经史、痛经发生时间、疼痛性质、程度等,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必要时可结合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辅助诊断。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2.鉴别诊断:需与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等疾病相鉴别。慢性盆腔炎多有盆腔炎症病史,表现为下腹部隐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卵巢囊肿蒂扭转有突发的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等;异位妊娠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下腹疼痛等表现。
痛经的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因为精神紧张可加重痛经;充足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等,均对缓解痛经有一定帮助。
2.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痛经症状。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使用孕激素、GnRH-a等药物治疗。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痛经多为原发性,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月经卫生知识宣教。由于此阶段身体还在发育,应尽量通过非药物方式缓解痛经,如热敷下腹部等。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受孕,需积极诊治;若无生育计划,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等。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需警惕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