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撞击颅内出血需先现场初步处理,然后进行医疗评估与检查,包括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再根据出血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期要进行功能康复和定期复查,不同人群各阶段需个性化处理。
一、现场初步处理
当头部撞击后怀疑有颅内出血时,首先要让伤者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如果伤者处于昏迷状态,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密切观察伤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二、医疗评估与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是诊断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能快速准确地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通过CT可以明确是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还是脑内出血等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CT检查的必要性和时机选择基本一致,但需要根据个体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检查禁忌等情况。例如,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会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但在头部撞击怀疑颅内出血的紧急情况下,通常仍会进行必要的CT检查以明确病情。
磁共振成像(MRI)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颅内出血的进一步评估,尤其是对于一些亚急性或慢性出血的观察,但在急性头部撞击颅内出血的首诊中,CT更为常用和及时。
2.神经系统检查
医生会对伤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检查伤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神经系统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头部撞击后颅内出血可能导致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儿童的肢体运动、认知反应等情况。例如,儿童可能表现出哭闹不止、囟门紧张等非典型成人症状。
三、根据出血情况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少、病情稳定的颅内出血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同时,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一般成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但儿童需要根据其年龄和具体病情调整血压控制范围。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但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
2.手术治疗
当颅内出血量较大、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等。对于不同的出血类型和患者状况,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不同。例如,硬膜外血肿如果血肿量较大,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而对于一些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风险会增加,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
四、康复期管理
1.功能康复
颅内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神经系统功能康复,如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注重遵循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法,如游戏化的肢体运动训练等,以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对于成人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受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如针对肢体瘫痪的患者进行渐进式的肌力训练等。
2.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复查,以观察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和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一般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CT或MRI复查,例如在治疗后1-2周、1个月、3个月等不同阶段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总之,头部撞击颅内出血后要及时进行现场初步处理,尽快进行医疗评估和相应治疗,在后续的康复期要进行规范的康复管理和定期复查,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