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口服或静脉补液)、药物治疗(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抗感染药物)、中医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方剂),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注意,要综合小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促进康复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适当增加喂养次数,缩短每次喂养时间。因为母乳易于消化吸收,能为小儿提供必要的营养,且其中的免疫成分有助于增强小儿肠道抵抗力。对于人工喂养的小儿,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替代乳品,如腹泻严重或呕吐频繁的小儿,可暂时给予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待腹泻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较大的小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预防和纠正脱水
口服补液:对于轻、中度脱水的小儿,首选口服补液盐Ⅲ进行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Ⅲ能有效预防和纠正脱水,其渗透压符合生理特点,服用方便。根据小儿脱水程度和体重计算口服补液盐的用量,一般轻度脱水需补充50-80ml/kg,中度脱水需补充80-100ml/kg,在4-6小时内少量多次服用。
静脉补液:对于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失败的小儿,需及时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要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根据小儿的脱水程度、年龄、体重等因素计算补液量、补液种类和补液速度,以迅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
微生态调节剂
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它们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促进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对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避免滥用。例如,对于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选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而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中医治疗
推拿按摩
对于小儿腹泻,可通过推拿特定的穴位来起到调理脾胃、止泻的作用。例如,推脾经、揉板门、摩腹、揉龟尾等推拿手法。推拿按摩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或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操作,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
中药方剂
一些中药方剂也可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但需在中医医生的辨证论治下使用。例如,对于湿热泻,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对于风寒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等。但要注意中药的剂量需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且要确保用药安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婴儿
小婴儿腹泻时更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小婴儿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婴儿的精神状态、前囟、眼窝、皮肤弹性等情况,及时发现脱水迹象并进行处理。同时,小婴儿的消化系统较为娇嫩,在选择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胃肠道造成严重刺激的药物。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
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腹泻时病情可能会加重,且治疗相对复杂。在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各基础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小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得到良好的管理。
小儿腹泻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小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以尽快缓解腹泻症状,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促进小儿身体的康复。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