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是脑脊液通过颅底或其他部位缺损等流入相关部位经鼻孔流出的现象,常见原因有外伤性(头部外伤、医源性)和先天性,临床表现有漏出液特点及相关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影像学检查和漏液检测,治疗分保守(卧床、防感染、减少相关因素)和手术(保守无效时)治疗,儿童因自身特点在各方面需特殊考量。
一、脑脊液漏的定义
脑脊液漏是指脑脊液通过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鼻窦、眼眶、乳突气房等部位,最终经鼻孔流出的现象。
二、脑脊液漏的常见原因
1.外伤性因素
头部外伤: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头部撞击等导致颅骨骨折,骨折线累及颅底时,就可能撕破蛛网膜,使脑脊液漏出。例如,严重的头颅外伤导致颅前窝骨折,可能引起脑脊液鼻漏,血液可经鼻流出,随后清亮液体流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外伤风险有差异,儿童活泼好动,头部外伤相对常见;成年人可能因职业或意外事故导致头部外伤。
医源性因素:某些脑部手术,如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损伤颅底结构,导致脑脊液漏。
2.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颅骨缺损、颅底结构发育异常等,使得脑脊液容易通过薄弱部位漏出。
三、脑脊液漏的临床表现
1.漏出液特点
外观:脑脊液漏出液通常为清亮、无色透明的液体,在低头、用力、咳嗽等情况下流量可能增加。如果混有血液,可能呈现淡红色。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葡萄糖定量检测来鉴别,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似,若漏出液葡萄糖定量>0.5g/L,可支持脑脊液漏的诊断,因为鼻腔分泌物等一般葡萄糖含量较低。
2.相关症状
脑脊液鼻漏: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液体,当低头、用力、咳嗽时流量增多。长期脑脊液鼻漏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儿童由于颅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更易被忽视。
脑脊液耳漏:多发生于颅中窝骨折,液体经外耳道流出,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儿童耳漏时要注意与耳部炎症等疾病鉴别,因为耳部炎症也可能有液体流出,但脑脊液耳漏的液体性质不同。
四、脑脊液漏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头部外伤史、手术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等情况。对于儿童,要询问其是否有头部受伤等情况,家长需准确提供相关信息。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帮助发现颅骨骨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尤其是颅底骨折的细微改变。通过CT三维重建等技术,能更清晰地显示颅底结构的损伤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颅底软脑膜等结构的损伤显示更敏感,能帮助发现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的通道等情况。
3.鼻漏或耳漏液检测:除了葡萄糖定量检测外,还可以进行β-2转铁蛋白检测等,脑脊液中β-2转铁蛋白含量较高,若检测呈阳性,对脑脊液漏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脑脊液漏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采取头高30°卧位,以减少脑脊液的流出,利于漏口愈合。对于儿童,要确保其卧床休息时的舒适体位,避免剧烈活动。
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范围,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保持鼻腔、外耳道清洁,避免堵塞、冲洗等操作。
减少脑脊液流出相关因素: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因为颅内压增高会加重脑脊液漏。
2.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一段时间(一般为2-4周)后脑脊液漏仍未停止,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颅底的缺损,封闭漏口。手术方式包括经颅手术和经鼻内镜手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儿童由于颅骨等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