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是罕见侵袭性亚型,因癌细胞阻塞淋巴管致炎症样改变,有皮肤红肿发热等表现,靠影像学和病理活检诊断,发病与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及激素相关,治疗有新辅助化疗、手术、放疗、靶向及内分泌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乳房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热,类似炎症的表现,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外观呈现橘皮样改变等。这种皮肤改变通常进展迅速,可能在数周内就有明显变化。
乳房症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乳房有肿块,不过有时候肿块可能不太容易被触摸到,但乳房会有肿胀、疼痛等不适,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初步观察乳房内的结构,发现是否有异常的肿块、淋巴管扩张等情况,但对于炎性乳腺癌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在炎性乳腺癌早期可能没有典型的肿块阴影,而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乳头乳晕改变等非特异性表现,所以单独钼靶检查可能容易漏诊。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以及病变的范围,对于评估炎性乳腺癌的肿瘤范围、是否有多中心病灶等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活检:是确诊炎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并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
癌细胞阻塞淋巴管:乳腺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在淋巴管内增殖,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皮肤水肿,同时刺激局部产生炎症反应,这是炎性乳腺癌皮肤炎症表现的主要原因。
激素相关因素: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激素水平可能在炎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等激素相关指标与炎性乳腺癌的关系也在研究中,不过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激素受体状态可能有其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激素受体阴性等。
治疗方式
新辅助化疗:是炎性乳腺癌常用的初始治疗手段。通过化疗药物缩小肿瘤体积,使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同时也可以评估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常用的化疗方案有AC-T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等。
手术治疗:在新辅助化疗后,如果肿瘤缩小,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手术切除乳房,包括乳腺全切术等。但手术并不是所有炎性乳腺癌患者的首选,需要根据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情况等综合判断。
放疗: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炎性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如果有高危复发因素,通常会进行局部放疗。
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对于HER2阳性的炎性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抗HER2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进行靶向治疗;而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如果符合内分泌治疗指征,也会采用内分泌治疗,但炎性乳腺癌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的比例相对可能较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炎性乳腺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化疗药物等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例如,在选择化疗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性,避免使用过于强烈的化疗方案导致患者身体无法承受。
年轻患者:年轻炎性乳腺癌患者可能更关注生育问题等。在治疗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生育相关的风险和后续可能的生育保存等问题。同时,年轻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可能更高,在手术方式等选择上可能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考虑,但必须以治疗效果为首要前提。
儿童及青少年:炎性乳腺癌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极其罕见。如果发生在该人群,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药物和方案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充分评估。例如,化疗药物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在选择化疗方案时要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组合,并且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