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接触变应原引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包括变应原接触和个体易感性,临床表现有不同时期的皮肤表现及自觉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斑贴试验,治疗需避免接触变应原及局部对症治疗,预防要识别避免已知变应原和加强皮肤保护,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注意。
一、定义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接触变应原后引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皮肤病。
二、病因
1.变应原接触
外源性变应原:常见的有植物性变应原,如漆树、荨麻等;动物性变应原,如某些昆虫的毒液、毛发等;化学性变应原,包括镍、铬等金属,以及香料、防腐剂、橡胶制品等工业或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接触变应原的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接触玩具中的某些化学涂层等而发病;女性可能因使用含有特定化学物质的化妆品而更容易接触到相关变应原。有特定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过类似接触性皮炎病史者,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更易发病。
2.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在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免疫系统发育程度不同,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对变应原产生过度反应;而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也可能影响对变应原的反应。性别方面,目前暂无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发病率显著不同的绝对证据,但不同性别在接触某些特定变应原的概率上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发病情况。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急性期: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肿胀,严重时可出现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不同年龄人群的皮肤表现可能在严重程度上有差异,儿童皮肤较薄嫩,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渗出等情况可能更易发生;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可能恢复相对较慢。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出现结痂、脱屑。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
2.自觉症状:多有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瘙痒,但会通过搔抓等行为表现出来;老年人可能因皮肤干燥等因素,瘙痒感觉可能更为明显。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接触史,包括接触变应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既往有无类似皮肤病史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接触史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了解其近期的生活环境、玩耍物品等情况;老年人则要询问其日常接触的生活用品、工作环境等相关信息。
2.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形态、范围等特征。
3.斑贴试验:是诊断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方法,将可疑变应原贴于患者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是否对该变应原过敏。不同年龄人群进行斑贴试验时需注意皮肤的耐受性等情况,儿童皮肤娇嫩,操作时需更加轻柔谨慎。
五、治疗
1.避免接触变应原: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明确变应原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不同人群需要注意不同的避免接触方式,儿童要注意其玩具、衣物等物品的材质;老年人要注意其日常使用的护肤品、洗涤剂等物品的成分。
2.局部治疗
急性期: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需选择弱效或中效制剂,并注意使用面积和时间;老年人皮肤薄,使用时要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六、预防
1.识别和避免已知变应原:了解常见的变应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识别。例如,知道某些金属饰品含有易引起过敏的金属,就应避免佩戴;对于有化妆品过敏史的人群,要仔细阅读化妆品成分表,避免使用含致敏成分的化妆品。不同年龄人群在识别和避免变应原时需要家长或自身根据其特点进行引导和注意,儿童由家长协助识别其接触物品中的变应原,老年人自己要更加留意日常接触的各种物品成分。
2.加强皮肤保护: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适当使用保湿剂,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儿童皮肤娇嫩,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和保湿剂;老年人皮肤干燥,更要注重保湿,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