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是脑脊液通过颅底等部位缺损处流入体外的病症,病因有外伤性(颅脑外伤、医源性)和先天性,临床表现有漏液(鼻腔、耳漏清亮水样液)、颅内低压症状(头痛等)及感染风险,诊断靠实验室(葡萄糖定量、β-2转铁蛋白检测)和影像学(CT、MRI)检查,治疗分保守(卧床、防感染、减脑脊液流出)和手术(保守无效时)治疗。
一、病因
1.外伤性因素
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颅底骨折,从而引起脑脊液漏。例如车祸导致的头部外伤、高处坠落头部着地等情况,都可能使颅底骨结构受损,进而引发脑脊液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外伤导致脑脊液漏,儿童在玩耍或意外事故中也可能发生头部外伤导致脑脊液漏;成年人则可能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原因受伤。
医源性因素:在一些颅脑手术过程中,如垂体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等,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颅底结构,导致脑脊液漏。这种情况在有颅脑手术史的患者中可能出现。
2.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颅底骨质发育异常,如颅底的骨质缺损等,可导致脑脊液漏,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可能因先天性的颅骨发育问题而存在,比如先天性颅裂等疾病可能合并脑脊液漏。
二、临床表现
1.漏液表现
鼻腔漏液:患者可能会发现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在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液体流出可能会增多。例如患者低头劳作后,发现鼻腔有清亮液体流出。
耳漏:液体从外耳道流出,也是清亮的水样液体,可能会伴有听力下降等耳部相关症状,特别是在有头部外伤或耳部相关手术后的患者中需要警惕耳漏导致的脑脊液漏。
2.其他表现
颅内低压症状:由于脑脊液流失,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痛往往在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还可能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表述能力相对较弱,主要通过精神状态等表现来体现不适。
感染风险:长期脑脊液漏可能会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发热、颈项强直等感染症状,尤其是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葡萄糖定量检测:通过检测鼻腔或外耳道流出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来判断是否为脑脊液,因为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而一般的鼻腔分泌物等不含葡萄糖或含量极低。如果液体中葡萄糖含量高于一定水平(通常高于30mg/dl),则高度提示为脑脊液。
β-2转铁蛋白检测:β-2转铁蛋白是脑脊液特有的蛋白质,检测其在流出液体中的存在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脑脊液漏。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以通过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等技术,发现颅底是否存在骨折等骨质缺损情况,有助于明确脑脊液漏的部位。例如能清晰显示颅前窝、颅中窝等部位是否有骨折线等异常。
MRI检查:对于一些不明显的颅底骨质缺损或脑脊液漏,MRI检查可能更敏感,尤其是增强MRI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头高30°的半卧位,以利于脑脊液漏口的愈合。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其过度活动,防止脑脊液漏加重。例如让儿童平卧时将床头抬高,并且要有人看护,防止儿童翻身等导致体位改变影响愈合。
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并且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保持鼻腔、外耳道清洁,避免堵塞,禁止冲洗鼻腔和外耳道等操作。
减少脑脊液流出: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哭闹等导致腹压和颅内压升高的情况。可以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儿童使用甘露醇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一段时间(通常为2-4周)后脑脊液漏仍未停止,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颅底的缺损,恢复脑脊液漏口的完整性。手术方式包括颅底修补术等,根据具体的漏口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