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有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等体征,可通过头颅CT、MRI、DSA及腰椎穿刺诊断,有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危害,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动脉瘤致出血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否则较差且易留神经缺损等。
一、定义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脑血管内流动,当血管发生病变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这个空间。
二、常见病因
1.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使动脉壁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导致出血。例如,中年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相对较易发生,男性和女性在动脉瘤的发生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某些因素可能影响其发生概率,如长期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壁薄,容易破裂出血。
3.其他:如moyamoya病(烟雾病)、动脉硬化、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引起,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如同“炸裂样”头痛,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的。
意识障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这与出血量的多少以及出血对脑组织的影响程度有关。比如大量出血时,对脑功能的影响严重,容易导致意识障碍。
恶心、呕吐: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在发病后出现癫痫发作,可能与出血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关。
2.体征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是常见的脑膜刺激征表现,克氏征、布氏征也可呈阳性,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导致的。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眼底出血、视乳头水肿等表现。例如,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引起眼底改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早期头颅CT检查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例如,在发病数小时内进行头颅CT扫描,就能发现蛛网膜下腔的高密度出血征象。
头颅MRI:发病数天后,头颅MRI检查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可见蛛网膜下腔高信号影,但对于急性期的诊断不如CT敏感。
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出血的病因、部位及血管痉挛情况。通过将导管插入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
2.腰椎穿刺:如果头颅CT未发现出血,但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行腰椎穿刺。腰椎穿刺可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但在穿刺时要注意与腰穿损伤相鉴别。
五、危害及预后
1.危害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初次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风险最高,再出血病死率约为50%。再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瘤再次破裂等。
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出血后3-5天,3-14天为高峰期,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脑梗死,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痉挛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影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脑积水:分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和慢性交通性脑积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多在出血后1-2天内发生,由于血液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多在出血后几周至数月出现,与蛛网膜下腔粘连有关。脑积水会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功能损害。
2.预后:预后与病因、出血量、是否发生并发症等有关。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能及时进行动脉瘤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发生再出血、严重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智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差,因为其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也会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