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腺组织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结核,临床表现为不典型肿块等,影像学及病理可助诊断,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手术为辅;乳腺结节是宽泛概念,分良性恶性,良性多无症状可观察,恶性需综合治疗,两者病因、表现、检查及治疗原则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乳腺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腺组织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肠结核等,通过血行传播或直接蔓延至乳腺。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年龄因素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系统相对特定状态及结核杆菌易侵袭相关。生活方式方面,若本身有其他结核病灶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引发乳腺结核。
病理上可见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典型改变。
乳腺结节
是乳腺组织增生及退行性变,形成的局限性肿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具体疾病。其病因多样,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如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等,这在女性月经周期变化、育龄期等阶段较为常见;也可能与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乳腺结节发生风险;此外,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乳腺结节。乳腺结节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结节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症等,恶性结节则主要是乳腺癌。
二、临床表现
乳腺结核
症状多不典型,早期可表现为乳腺内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伴有疼痛,皮肤可出现粘连、红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窦道分泌物稀薄,可含有干酪样物质。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女性患者月经周期可能受一定影响,与结核感染导致全身状况改变有关。
乳腺结节
良性结节一般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生长缓慢,如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为单发,肿块大小可随月经周期有一定变化;乳腺囊性增生症多表现为双侧乳腺多发结节,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恶性结节多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生长较快,可伴有乳头溢液(血性多见)、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例如老年女性患乳腺癌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更需警惕。
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
乳腺结核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见乳腺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可有钙化;乳腺X线检查可见乳腺内密度增高影,可能有钙化灶;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发现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病理诊断是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镜下可见结核特异性病理改变,如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
乳腺结节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手段,良性结节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纵横比小于1等;恶性结节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纵横比大于1、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等。乳腺X线检查对发现钙化灶有价值,良性钙化多为粗大、圆形钙化,恶性钙化多为细小、密集钙化。乳腺MRI对鉴别乳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帮助。病理诊断同样是关键,良性结节病理表现为相应良性病变的特征,如乳腺纤维腺瘤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管;恶性结节则有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等。
四、治疗原则
乳腺结核
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结核药物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疗程较长,一般需6-12个月。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肿块较大或已形成窦道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前后需继续抗结核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特殊人群如孕妇,使用抗结核药物需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用药时需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肝肾功能。
乳腺结节
良性结节若无症状,可定期观察,一般3-6个月复查乳腺超声或钼靶;若结节较大、有疼痛等症状或怀疑恶变,可考虑手术切除。恶性结节则需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采取综合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乳房外观及生育功能保护等,治疗时需综合考量;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