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是罕见侵袭性乳腺癌,有特殊皮肤炎症样表现,发病与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有关,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预后相对较差,受多因素影响。
一、炎性乳腺癌的定义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且具有aggressive(侵袭性)的乳腺癌类型,它是由于癌细胞堵塞皮肤淋巴管,导致皮肤出现炎症样改变而得名。
二、炎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乳房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热,类似炎症表现,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外观呈橘皮样改变等。这种皮肤改变往往进展迅速,可能在数周内明显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皮肤表现可能相似,但需要结合具体个体情况判断。例如,年轻女性和老年女性在皮肤红肿的程度和范围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炎症样皮肤改变是共同的。
乳房可能会有增大、变硬等表现,与普通乳腺癌的乳房肿块等表现有所不同,炎性乳腺癌更强调皮肤的炎症相关表现。
2.其他表现
可能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出现类似症状时更应警惕炎性乳腺癌的可能。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人群,患炎性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这只是风险因素,不是绝对病因。
三、炎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癌细胞侵犯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皮肤水肿等炎症样改变。同时,涉及到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等可能参与了炎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相关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可能促使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引发炎性乳腺癌的特殊表现。
四、炎性乳腺癌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观察乳房内部的结构,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的肿块、组织回声等情况,但对于炎性乳腺癌,超声可能显示乳房组织弥漫性增厚、回声不均匀等表现,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乳腺X线摄影:在炎性乳腺癌中可能表现为皮肤增厚、乳头乳晕异常等,但有时可能容易被漏诊,因为其典型表现可能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炎症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乳房组织的病变范围,对于判断炎性乳腺癌的累及范围有重要价值,可以发现是否有深层组织的侵犯等情况。
2.病理检查
通常需要进行乳腺活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等特征,以明确是否为炎性乳腺癌。病理检查是确诊炎性乳腺癌的金标准。例如,在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但同时能发现癌细胞的存在,这是炎性乳腺癌病理表现的特点。
五、炎性乳腺癌的治疗
1.新辅助化疗
对于炎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往往是初始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化疗药物缩小肿瘤体积,使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有机会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常用的化疗方案有多种,例如蒽环类联合紫杉类的化疗方案等。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不同,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化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化疗药物对心脏、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相对更温和的化疗方案。
2.手术治疗
在新辅助化疗后,根据肿瘤退缩情况等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可能包括乳房切除术等。对于年轻女性,可能会考虑保乳等手术方式,但炎性乳腺癌的手术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控制情况等因素。
3.术后辅助治疗
手术后可能需要根据病理结果等进行辅助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例如,如果存在HER-2阳性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靶向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患炎性乳腺癌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要考虑控制肿瘤,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六、炎性乳腺癌的预后
炎性乳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其侵袭性强,容易早期发生转移等。但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的分期、治疗反应、患者的一般状况等。例如,早期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预后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炎性乳腺癌的预后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