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需立即就医评估,通过头部CT明确情况后,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及使用止血、降颅压药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出血量较大或有脑疝前期表现等情况,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微创穿刺血肿清除、脑室穿刺引流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要保呼吸道通畅、精确用药等,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管理等,妊娠期女性需多学科协作保障母婴安全。
一、立即就医评估
颅内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一旦怀疑或发现有人出现颅内出血相关表现,如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安排头部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颅内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头部CT是诊断颅内出血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能清晰显示颅内是否有出血以及出血的具体情况。
二、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保守治疗
1.一般处理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避免血压波动加重出血。保持病房安静,控制探视。对于有呕吐的患者,要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若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需要吸氧纠正。
控制血压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过高的血压会加重出血,但过低的血压又会影响脑的灌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来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例如对于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一般会使血压逐步下降,通常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60-180mmHg左右。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电解质情况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
2.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如果是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可能会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过度使用止血药物可能有导致血栓形成等风险。
降颅压药物:颅内出血后往往会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但使用甘露醇时需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等,对于老年人等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差的人群,要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尿量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颅内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或者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征象,如频繁呕吐、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前期表现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特定部位的颅内出血,如脑室出血导致脑室铸型,也多需要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脑室系统梗阻导致的颅内压进一步升高风险。
2.手术方式
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适合开颅手术的颅内血肿情况,通过打开颅骨,直接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相对创伤较小,通过穿刺针到达血肿部位,利用抽吸等方式清除部分血肿,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高龄、一般情况较差不适合大型开颅手术的患者。
脑室穿刺引流术:对于脑室出血的患者,通过穿刺脑室,引流出血液,减轻脑室系统的梗阻和颅内压升高。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颅内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病情变化较快。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更狭窄,呕吐误吸风险更高。在治疗时要谨慎使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对儿童可能有特殊影响的药物,如降颅压药物等的剂量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进行精确计算。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二)老年人
老年人颅内出血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在控制血压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血压调节功能减退等情况,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在使用药物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颅内出血是非常危急的情况。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手术治疗时也要权衡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颅内出血本身对母婴的危害。需要多学科协作,如妇产科、神经外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