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有大便性状改变包括次数增多及形态异常、全身症状有发热、精神状态改变、食欲减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相关表现有脱水(分轻中重)、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高钾)、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可依此初步判断病因病情等。
一、大便性状改变
粪便次数增多:正常婴儿每天大便次数相对较少,而小儿腹泻时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从每天几次增加到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通常大便次数稍多,但一般每天不超过7次,若超过则需考虑腹泻可能,这与婴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消化酶分泌相对不足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儿,胃肠蠕动调节能力差,易因各种原因导致大便次数改变。
粪便形态异常:大便可呈稀水状、蛋花汤样、脓血便等。蛋花汤样便较为常见,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轮状病毒侵犯肠道后,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使大便呈现蛋花汤样;脓血便则可能是细菌感染,如志贺菌等侵袭肠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坏死、溃疡,导致脓血便出现,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粪便形态改变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初步判断病因。
二、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小儿腹泻会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如果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以低热为主;而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如沙门菌感染,更容易出现较高的发热,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不同年龄小儿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不同,年龄较小的婴儿发热时可能精神状态影响更明显。
精神状态改变:腹泻严重时小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由于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小儿的精神状态。例如,轻度脱水时小儿可能表现为稍显烦躁,而中重度脱水时精神萎靡更为明显,甚至出现嗜睡、昏迷等情况,这与脱水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有关,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脱水等内环境变化的耐受和反应与年长儿不同,需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变化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食欲减退:小儿腹泻时往往伴有食欲减退,不愿进食。这是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胃肠蠕动异常,导致小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食欲减退的表现,长期食欲减退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年龄较小、营养需求相对较高的婴儿,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腹泻,保证营养摄入。
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相关表现
脱水表现:
轻度脱水:小儿可表现为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前囟轻度凹陷,尿量稍减少。这是因为机体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5%以下,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皮肤和细胞外液的水分丢失相对较少,所以体征表现相对较轻。
中度脱水:皮肤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小儿可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此时丢失的水分约占体重的5%~10%,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少,影响了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从而出现上述较为明显的体征。
重度脱水:皮肤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深度凹陷,可出现无泪、口唇黏膜极度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同时可伴有休克表现,如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重度脱水时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10%以上,严重影响了机体的循环和代谢功能,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危及小儿生命。
电解质紊乱表现:
低钠血症: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表现。这是因为血清钠浓度降低,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渗透压平衡和功能,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钠代谢调节能力更弱,低钠血症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低钾血症: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肌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血清钾浓度降低时,细胞内钾外流,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改变,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小儿腹泻时由于钾的丢失增加(如通过粪便丢失)以及摄入不足等原因易出现低钾血症,尤其是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的小儿更易发生。
高钾血症: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甚至瘫痪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当血清钾浓度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受到影响,小儿腹泻时较少单独出现高钾血症,但在肾功能不全或补钾不当等情况下可能发生,需要密切监测血钾变化。
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代谢性酸中毒:小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深快、口唇呈樱桃红色等表现。腹泻导致碱性物质丢失过多,同时机体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年龄较小的婴儿呼吸代偿功能相对较弱,酸中毒时呼吸深快等表现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需要结合血气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