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起源于卵巢不同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无症状,晚期有全身及转移症状,检查有相应影像学特点,靠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等;卵巢囊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较小无症状,较大有相应症状,影像学有不同特点,靠多种检查诊断,生理性可观察,病理性据情况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表现及诊疗有差异。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多数为良性,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分为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相关)和病理性囊肿(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等多种类型)。
临床表现
卵巢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还可能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症状,如转移至胃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不同年龄人群卵巢癌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全身状况差等表现;育龄女性也可能发病,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等可能增加卵巢癌风险,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卵巢囊肿:较小的囊肿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引起下腹坠胀、疼痛,若发生蒂扭转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生理性囊肿可能在月经周期特定阶段出现,如卵泡囊肿多在月经中期出现相关表现,黄体囊肿可能在月经前出现不适等。不同年龄阶段,青春期女性卵巢囊肿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有关,育龄女性囊肿原因多样,绝经后女性囊肿需警惕恶性可能。生活方式上,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与卵巢囊肿发生有一定关联。
影像学检查特点
卵巢癌:超声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丰富血流信号;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转移灶等,表现为盆腔内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常伴有腹腔积液等;磁共振成像(MRI)对卵巢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能更准确判断肿瘤侵犯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个体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卵巢癌肿瘤特征可能与老年患者有差异,但总体影像学特点主要围绕肿瘤的恶性征象。
卵巢囊肿:超声检查显示卵巢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生理性囊肿有其特定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如卵泡囊肿多在月经周期第10-14天出现,直径多小于5cm,月经后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根据类型不同有相应表现,如巧克力囊肿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的囊性回声,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等;CT检查可见卵巢部位囊性占位,边界较清;MRI检查可显示囊肿的囊壁情况、囊内成分等,有助于判断囊肿性质。不同年龄患者囊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会因年龄相关的生理特点而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卵巢囊肿需特别关注其性质判断,与成人囊肿的鉴别要点不同。
诊断方法
卵巢癌:主要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25、HE4等)、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初步筛查,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即通过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组织学类型等。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心理特点,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生育功能保留等问题,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沟通评估。
卵巢囊肿:结合病史、症状、超声等检查初步判断,对于生理性囊肿可定期复查观察其变化,病理性囊肿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辅助判断,必要时也需通过手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诊。不同年龄患者的诊断流程需根据年龄特点调整,如青春期女性卵巢囊肿诊断时要考虑内分泌等因素对囊肿的影响,绝经后女性囊肿诊断要高度警惕恶性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等很重要。
治疗原则
卵巢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需尽可能切除肿瘤及转移灶,根据分期等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术后巩固、晚期姑息治疗等;靶向治疗针对特定靶点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不同年龄患者身体耐受能力不同,手术方式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因素,比如年轻患者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时需谨慎评估手术及后续治疗对生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考虑身体整体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多可观察随访,部分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囊肿根据囊肿大小、性质等决定治疗方案,较小的良性囊肿可定期复查,较大的囊肿或考虑为病理性的囊肿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和开腹手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差异,儿童卵巢囊肿手术要格外谨慎,充分评估对未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育龄女性要考虑囊肿对生育的可能影响,决定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