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杀灭癌细胞的局部治疗手段,有术后辅助放疗和术前新辅助放疗时机,实施过程包括定位、计划设计、放疗实施,存在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疲劳等副作用及不同应对方式,不同人群如年轻患者、老年患者放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关注患者反应以保证疗效和生活质量。
放疗的时机
术后辅助放疗:对于大多数接受了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较为常见。一般在手术切口愈合后,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放疗,通常时间在术后4-8周左右。这是因为手术虽然切除了可见的肿瘤组织,但可能存在微观的转移病灶,放疗可以进一步清除这些残留的癌细胞。例如,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放疗可以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一些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如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4个)、肿瘤较大(直径≥5cm)等情况,术后辅助放疗的获益更为明显。
术前新辅助放疗:部分患者在手术前会先接受放疗,称为新辅助放疗。新辅助放疗的目的可能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保乳的机会,或者使一些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新辅助放疗一般会持续2-4周左右,然后再进行手术。新辅助放疗可以通过影像学评估肿瘤的退缩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放疗的实施过程
1.定位:患者需要先进行体位固定,通常会使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如真空垫、体膜等,以确保在每次放疗时身体的位置精确不变。然后进行影像学定位,常用的有X线、CT等检查,医生会根据定位图像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需要照射的范围,也就是确定放疗的靶区。
2.计划设计:放疗科医生会根据定位的结果,利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来设计放疗方案。包括确定放疗的剂量、照射的野数(即放射线照射的方向和范围)等。例如,会计算出肿瘤靶区需要给予的剂量,以及周围正常组织能够耐受的剂量,以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
3.放疗实施:放疗是通过放疗设备来进行的,常见的有直线加速器等。治疗过程中,患者躺在治疗床上,放疗设备会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照射,整个过程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每次照射的时间较短,通常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但需要多次进行,一般每周进行5次,持续数周。
放疗的副作用及应对
1.皮肤反应:在放疗区域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红、脱皮、瘙痒等反应。轻度的皮肤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搔抓放疗区域的皮肤,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如果皮肤反应较重,出现水疱、破溃等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如涂抹保护皮肤的药膏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更要注意保护放疗区域的皮肤,选择纯棉、宽松的衣物,避免阳光直射放疗部位。
2.放射性肺炎(较少见,但需关注):如果放疗涉及到胸部,有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短等症状。在放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影像学监测以及患者的症状来及时发现和处理。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放疗前医生会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放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3.骨髓抑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等骨髓抑制的情况。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细胞的变化。如果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升血细胞的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相对较为活跃,在放疗过程中更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4.疲劳:放疗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这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调整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补充来缓解疲劳。
不同人群放疗的注意事项
1.年轻患者:对于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还未生育的患者,放疗可能会对卵巢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增加未来发生卵巢功能减退、不孕等风险。医生在制定放疗方案时会充分考虑这一点,可能会采取一些保护卵巢的措施,如使用腹部挡铅等,但放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患者在放疗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相关风险及可能的后续生育相关的处理方式。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放疗的耐受性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放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整体健康状况。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放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呼吸、心率等指标,及时调整放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放疗相关的疲劳等副作用,在护理上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和休息安排。
总之,乳腺癌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肿瘤分期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并在放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放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